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 人生哲理 > 正文
文章正文

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故乡的人?

人生感悟 > 人生哲理 > :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故乡的人?的正文:

  这是我所听过的,最伤感的故事。我突然为奈保尔的故乡,流泪了,像被诗人传染了似的。它让我想到他本人的父亲,在一个被奴役的种植园里,倔强的非想成为一个诗人,一个记者,豁了命的抛家舍业,却没留下任何,除了奈保尔。

  故乡的芒果树成长出奈保尔的乐趣,他的笔像沾了芒果汁一般,醲郁。这棵树只长了30年。在奈保尔30岁时,他选择,做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你生在特立尼达?” Bernard Levin在一次访谈中向奈保尔提问。“我生在那儿,对。”奈保尔答道。“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错。” 这个回答,震惊了世界。

  “如果你抛弃塑造你的国度,你就会被这个抛弃所界定。”奈保尔在这个界定里,走上作家之路。为此,他不得不反复地掩饰自己,清除过去,只为了成为表面上没有国度、具有高度洞察力的全球观察者。

  在《世事如斯》这本奈保尔的传记里,弗伦奇用近乎刻薄的真实,寻找着其中的原因:“他躲避故乡,这个先发制人的抛弃行为,其实都来自于焦虑与害怕。因为他的抱负与恐惧相连。他害怕不能写作,害怕过气,害怕消失。”

  “为了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他得让自己成为另外的人。”弗伦奇的刻薄,怎么听,都像是对今天的我们说的。

  可是,命运偏偏和奈保尔开了个玩笑。就是这个令他一再划清界限的故乡,却在他离开51年之后,用根部饱满的基因,成就了近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泰戈尔之外,唯一的,印度作家。

  (四)

  如果你可以自由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地方成为自己的故乡呢?我想,我们当中的很多年轻人,手指的方向多半会是大洋彼岸吧。或者是脚下,这个把所有奋斗都献给一处住所的地方。这样的选择,不是因为害怕过去,而是惶恐未来,惶恐于,没有未来。

  于是,我们离开带着泥土味儿的故乡,在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它模样的时候,在它的基因还没有完全被复制下来的时候,在姥姥的方言还没有教会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懵懵懂懂的成了,没有故乡的人。

  很多年以后,我们这些忧伤的异乡人,多半会踏上寻根的路。因为故乡太近,我们总是在成功或失败的路上看到它的影子。因为未来太远,我们总是需要不断地,重新出发。

  很多年以后,在我们血液里奔腾的骄傲和满足,仍然会是童年清脆的啼哭,和一吸气,满院子的炊烟袅袅……

  很多年以后,米格尔大街上的那些人已经不再整日喝着朗姆酒,也许,小曼曼是一名牧师,小波普成了艺术家,小沃兹沃思也登上了诺贝尔的领奖台,他们会一起感谢大街上的芒果树……

很多年以后,故乡的概念真的变得很

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故乡的人?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我们,人?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