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万箭穿心》小说与电影的改编问题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万箭穿心》小说与电影的改编问题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万箭穿心》小说与电影的改编问题的正文:

电影对小说的几处重要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相较于小说更鲜活的生命力。从整体来说 ,这部电影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
一、人物的增删
从人物角色增删上来讲,影片掉了李宝莉的父母和马学武的父亲这三个形象,只留下了马学武的母亲这一个人物角色,这一繁从简的改动减少了故事中可有可无的人物,一是能更加简洁明2012年上映的《万箭穿心》改编自方方同名小说,上映后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电影并未对小说进行较大的改动,导演王竞基本还原了方方小说的神韵和故事,了的叙述故事,二也能够将更多的笔墨着重于重要主角身上,更加深刻的刻画人物。小说中,李宝莉的父母是造就了李宝莉性格中“忍”的部分的根源,由于李宝莉母亲反复的劝说,李宝莉才会在丈夫出事后一忍再忍,而电影中强调李宝莉父母走得早,这样就断掉了人物性格的起源;同时,只留下马学武的母亲,也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角色,在小说中,马学武的父亲和母亲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而将担负同一戏剧人物的角色合并到一起,不仅更简明,也增强了李宝莉和婆婆之间的戏剧冲突。
二、角色设定的变化
在角色的设定上,电影中的人物有着较大变化的是马学武的母亲和健健这两个形象。小说中,马学武的母亲是一个冷血,没有人情味,离间李宝莉和儿子感情的始作俑者,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恶婆婆形象,可以说是马学武父母的直接挑唆,才造成了李宝莉最终被儿子赶出家门的局面,在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由于马学武母亲典型的坏而被归结为人为因素,同时也更加衬托出李宝莉这一角色始终站在的道德制高点的位置。而在电影中,为了弱化这一人为的悲剧性,编剧将马学武母亲的性格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她虽然在心中仍然怨恨李宝莉,但是在内心却没有像小说中一样面对李宝莉的诸多付出而无动于衷,同时也主动调和母子间的矛盾。这一改动使得婆婆的这一形象更为真实,可以说小说中更像戏剧,而电影却更接近生活本身。
另外,电影中改动较大的还有健健这一形象。小说里的健健被方方描述成小景的弟弟,早年因替别人坐牢而得到回报,开了一家酒吧,痴心的爱着李宝莉。这一人物形象其实是有点虚假和不接地气的,同时,由于在小说中健健前期并未出现,因此会让读者觉得后来健健的出现有点“莫名其妙”,好像是为了拯救李宝莉才增加了这样的一个人物。而在电影中,影片对于健健的身份做了较大的改动,将他设定为一个在街上收保护费的混混,他说话不着调,也有些凶神恶煞,但是内心很温柔,为人也很仗义 。影片通过前半部分几个寥寥可数的镜头将健健这一角色呈献给观众,也为后面他与李宝莉的感情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样的变动,不仅使健健这一角色真实,接地气,也使影片在叙事上更为流畅。
三、故事情节上的增删
而在故事情节上,影片也有几处较为明显的改动。
一处是点题的“万箭穿心”,在小说里这一说法是在故事最开始,李宝莉带父母看房子时由李宝莉的父亲说出来的,而在电影中则改为了在故事结束后,当李宝莉被儿子赶出来时小景说出来的。将点题性的这句话放在故事前和故事后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小说中,作者一开始便将“万箭穿心”这一寓言抛出,显得稍许刻意,好像故事后面的发展是要照着这句话来一样,将李宝莉越写越惨。而将这句话放在后面,不仅能将观众的情绪通过这种“万箭穿心”的提醒提到高潮,同时也能凸显李宝莉在经历万箭穿心后还愿意选择“万丈光芒”的活下的性格,更加能表现出李宝莉的生命力。
为了增加戏剧性,增强人物冲突,将电影推向高潮,影片把奶奶生病的细节放在了小宝高考前夜,将李宝莉在小景家打牌和健健聊天这一场景改为了李宝莉和健健在出租屋独处,这一改动不仅大大的增加了戏剧张力,也让人物之间的冲突更为强烈。
另外小说中像李宝莉卖血,为了照顾婆婆腿差点截肢这些非常残酷的情节在电影中也遭到了删除,一个是让电影显得更为真实,同时避免将李宝莉塑造为“高大全”的形象,避免故事往苦情戏方向发展。同时,电影将小宝把李宝莉赶出家门的时间从25岁提前到18岁,使影片更为真实,不会感觉像小说里有些许说不通。而将小宝成人后为奶奶买别墅而卖房子将李宝莉赶出,改为小宝因自己成人而赶走李宝莉,这一细节增加了“房子”这一戏剧因素的作用,也是小景后面说李宝莉苦命的一切都是因这房子而来的增强。
四、剧作主题的升华
从主题上来讲,方方小说的写法更接近于中国古典戏剧及当代苦情戏,像关汉卿的《窦娥冤》,当代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主人公集善良、坚强、热心等优秀品质于一身,但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备受欺凌,饱经风霜。这样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要多惨有多惨,以惨来赚人眼泪,同时将主人公“惨”的原因归结为贪官、恶霸等人为因素,小说《万箭穿心》就大有这种趋势,在马学武死后,李宝莉挑扁担,卖血,和人打架,差点截肢,同时家里还有一个恶婆婆和不懂事的儿子,读者看到李宝莉越来越惨,而作者将李宝莉的惨归咎于婆婆和公公对孙子的教唆和对李宝莉的压榨,同时李宝莉“忍”的性格也来自于母亲对她的劝说,造成悲惨的局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可以说清楚的。
但是电影则刻意弱化了小说的这种“惨”,将电影的主题上升至人性的拷问。在影片中,导演刻意加强了前半段的叙事,将李宝莉刻画为一个泼辣、抠门、一点都不温柔、不尊敬老人的让人有点厌恶的形象,同时也减弱了马学武死后刻意表现李宝莉“惨”的段落,将小说中解释小宝遗弃母亲的行为时因为爷爷奶奶的教唆的原因掉,人都成为普通的人,每个人似乎都犯了错,好人和坏人不再像小说里那样界限分明,因此观众在看完影片后会自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最终的局面,李宝莉是不是自食苦果,而不是会像看完小说后一样埋怨公公婆婆。
从以上几方面来说,电影对小说的几处改编,着力于将小说中不真实的成分掉,使影片看起来更加接地气。同时也在人物角色的刻画上更加深入,比小说更加深入的探讨了人之本性,留给观众了更多思考的余地。虽然电影也存在一些细节上讲述的牵强性,但是总体来说,《万箭穿心》对小说文本的改编还是成功的。
作者lilisuner.

《万箭穿心》小说与电影的改编问题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万箭穿心》小说与电影的改编问题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万,问题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