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彗星来的那一夜》科学性理论讨论的一点个人愚见

影视台词 > 影评 > :《彗星来的那一夜》科学性理论讨论的一点个人愚见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彗星来的那一夜》科学性理论讨论的一点个人愚见的正文:

  看完这部片子,满是惊喜,有这种惊喜还是上次看恐怖游轮的时候。对于这类片子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看不懂,于是在网上找各种相关理论恶补基础,要么认同别人的解析,要么至少有一套能说服自己的想法,反正不能看完之后说我稀里糊涂的……
  这部片子的剧情新颖巧妙,升华地有感染力。对于本片涉及的科学理论,我也是在网上逛了一圈大家的言论,各种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波函数、平行宇宙、塌缩、退相干充斥眼球,我一个都不懂……本人虽然高中是理科,但却是个学渣,后来转为美术生(中国式教育,你懂的)上了一所艺术类大学,理科那点知识我都早就忘干净了。现在已经毕业,不知为什么神奇的某个晚上我梦到欧姆定律,还有公式U=IR,各自的单位符号等……言归正传,量子力学是大学的专业内容吧,何况我高中的理科都学不好,网上怎么那么多信手拈来的高概念用语。我的初衷只是想把这个片子理解的透彻一点,但是越听大家说我越觉得大家说得不靠谱或者过于投入理论当中无法自拔的感觉。
  这些高概念词汇当中,数薛定谔的猫最广为人知,说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也不为过。但是我觉得薛定谔的猫本身就带有一些矛盾和争议。微观世界是我们平民尚且陌生的领域,据说薛定谔用了一个宏观事物来说明哥本哈根派所说的量子领域里粒子叠加态的荒谬,后来反而成为人们用来理解量子领域的思想实验。如果说你通过薛定谔的这只猫理解了量子世界的叠加态,那这个用做类比的例子就达到了它要的目的;如果你要科学的说明猫在盒子里同时存在生和死的两种状态,我觉得是不合适的。咱们是平民,不是物理学家,对于他们我们相当于一个孩子,而这反而是一件好事!我们只会简单的思考问题,不会像他们那样用尽各种实验、理论知识、计算证明一个也许对我们来说早就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常理,我们与物理学家不同,他们做这么多对他们解开谜题有帮助,我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只要知道这是一个能被运用且不会出错的常识就行,我们用它就行了,什么对我们有害的我们就不碰它。我本人认为,薛定谔的猫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理上和生物上均不存在!假如盒子里关的是人,打开盒子那一刻那还活着,他能告诉你他在盒子里时还看到一个死的自己?(好吧,如果不是我真的没理解薛定谔的猫就是相当一部分的网友理解错误,导致我认为大家是这么理解。)这当中有个问题就是,高中的物理老师有说过,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微观世界的规则和原理已然也不适用于宏观,你可以用薛定谔的猫理解量子的叠加态,可以用薛定谔的猫比喻事物作为文学用途,但是当你告诉我这只猫有两种状态同时存在是科学的还搬出一套理论我就不同意了,你说的理论是微观的,但同时又把猫作为真真实实我们宏观认识的那个生物,就不适用了。据说后来有实验证明薛定谔的猫是存在,但根本不是猫做的实验好么……
  (题外话)我思考一下,微观世界的例子可以处于叠加态是不是这么回事(完全是门外汉的发言,欢迎吐槽,我也是十分好奇,想多学点知识),假设我们肉眼能看到粒子的运动状态,也能进入接近微观的时间,即使是这样,我们能在极短的时间看清了一颗粒子的状态,光子瞬间进入眼球通过视网膜产生影像的这一时刻,仍然只能对我们来说是时刻,以粒子高速运动的状态这“一刻”的时间对粒子来说却还是一个时段,我们这一刻获知的粒子状态信息下一个“时刻”已经改变了,我们再怎么细分出来的“时刻”对粒子来说是一个时段,它在这个时段里运动是多个形态的,所以我们观察到某个“时刻”里粒子有叠加态。但这并不适用于宏观,各位来看这篇文章的网友不是出于叠加状态,当我们观测你的姿态的时候,不会因为观测而改变你的状态,也就不是不会发生什么波函数坍缩和退相干。这里我也想知道,当今物理前沿是认同坍缩多还是退相干多?(不好意思变成求知的提问帖了)
  关于平行宇宙,我觉得这也只是当今的一个概念,尤其是本片,做一次决定或选择不做这个决定就对应出一个平行宇宙(有的说是开门出一次),那现在我们早已是有无穷多个平行宇宙,除自己所在的其他宇宙里,自己存在的可能都微乎其微,这很好理解吧。我个人觉得如果是因为穿越到过改变了历史产生一个平行宇宙对普通平民来说更好接受,但是回到过现在我们这个宇宙里是做不到的。物理界确实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事物,说起来有太多对我们来说不可思议的事件,但是离我们日常生活又有多近呢。前沿物理的某些概念像是上升到了纯意识层面的,与哲学观点重合,真是晦涩难以理解,我们过于接受那些就会把意识寄托到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的空间里,看到很多网友发言调侃说你现在看到的不是之前那个我,我觉得确实很搞笑很幽默,但是有些语气严肃的还发这种类似的言论就让我觉得他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把希望寄托在另个平行宇宙更加优秀的自己而在精神上胜利的想法简直与影片的原意背道而驰。
  简单说下影片,我特别喜欢这类的影片,只要制作用心完成度高我看再多也不会觉得烂俗或者老套。首先接受影片给的线索所暗示的规则和设定,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影片的逻辑就可以了。从实在的科学上理解本片我觉得是不可取的,首先涉及到的前沿理论并不被大众接受(好多豆友评论时就已然走在前沿物理领域的姿态),再者它是一部艺术加工的电影,我觉得影片接近末尾的时候逻辑略显混乱,但是刚好点出人性的主题也就完成了影片的本来目的,所以到此结束刚刚好,而不需要完善影片的理论支持而做到尽善尽美,因为这部电影不是科普片,我相信有不少网友看到后来本来已经接受了理论设定刚刚理顺了逻辑却又被结尾打乱思维了吧,会不会有按照前面的说法觉得结尾的设计可能有断层的感觉呢?大家在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把注意力多放在科幻设定对人性的考察层面上会更合适,更接近创作者的本意呢,毕竟没有思想表达的片子,靠一些绚烂的外表也还是空洞的。
  有人做了一番理论分析说本片为神片,首先它只是一部电影,最终目的还是在于片尾对人性的拷问,而这一点太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比这要深刻太多了!同理的,星际穿越借一个科幻的外壳说的无非是父女情的羁绊穿越时空,拯救全人类神??的使命感就不说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硬科幻,我不同意,第一,为什么彗星来就会发生相干?
  有人说“彗星来的那一晚”这个译名不行,我觉得不错,我看之前差点以为是有一男一女一晚谈情然后爱情走上正果的片子,结果惊喜连连,即使看完了再看这个片名,我还是觉得“彗星来的那晚”有故事性,有悬念感,并且影片本来就与彗星息息相关,有几处彗星的镜头真是意味深长。这个名字听着老少咸宜,挺好。如果说叫“相干性”,可能会导致本片是在卖概念的感觉,更多人会把焦点集中在本篇的科幻理论当中,不懂的人还说“相干性”是什么玩意;看完之后相干性也只是片中几处情节点到的元素,用于理解。打个不恰当的类比,Inception就叫“植入”就好啦。Triangle作为片名在片中只是到达Aeolus的一帆小船,怎么翻译恐怕都会让人犯难,光会吐槽,少了真知灼见反倒没意义。
  甚至有的人说女主角版本在黑场的时候换过了,这样是完全不符合剧本创作的。除非最先的女主角版本再次出现参与剧情,不然影片就失了一大半的意义。恐怖游轮上女主也是从第一阶段到第二个阶段,再到第三阶段,没换视角。然而宇宙太多导致随机性太高,每个角色换了版本后几乎不可能再出现原版了,或者比较可能的是出现之前有相同想法动机的另个版本……
  过分解读已经让一些网友对影片的设计草木皆兵,本片的拍摄和剪辑风格本来就不那么正统,奇怪的构图,低质量的夜间摄影,制造的纪录片式的投入感,让观众参与进来体验一把在这其中的感受就很过瘾啊。这样的片子怎么简单、怎么适合自己就怎么理解,Triangle就理解为女主死后的灵魂想弥补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职欺骗了死神受到惩罚,反复的受劫只为了能回见到孩子弥补挽回一切,企图完成自我救赎的无谓希望;蝴蝶效应就理解为主角可以回到自己的过,那些关键的人生节点是如何影响人生轨迹的。本片就理解为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状态的你,它们随机相通,看到其他的“你”你会怎么做或者不会做什么,那个“你”会对你有怎样的看法和做法,你会如何应对。片子格局就不大,抛出的只是简单的概念,重要的是引发思考,毕竟上不都是物理专业的吧。理科生多看到一点科学的成分是他的收获,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获得一些别样的感受,或者因这部电影学习一些概念,也会觉得很好玩,很有收获,各种好的价值观都应该被认可才对。
  而那种从电影里出不来的同样不可取,怀疑自己现在母体里,梦境里,非原版的平行宇宙里,这些都不是电影的目的,我们自己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不努力还是会落后,从电影里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或者纯粹获得一次观影的愉悦体验就不枉看了这部电影。像女主角那样恐怕只会遭到世界的抛弃,不抛弃自己,世界便不会抛弃你。
  当我们渴望探索宇宙的奥秘,却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丢失了自己在现世的意义;当我们企图解剖人性,却发现人性的丑恶,迷失在道德边缘;我们期待真善美,却开始不相信自己,乱入人性的复杂
  没有保存草稿的功能吗,花好几次才编辑完,被人看到a work in progress会觉得挺尴尬的
作者Hardi

《彗星来的那一夜》科学性理论讨论的一点个人愚见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彗星来的那一夜》科学性理论讨论的一点个人愚见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彗,愚见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