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九四二》战乱年代,那些泯灭的人性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九四二》战乱年代,那些泯灭的人性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九四二》战乱年代,那些泯灭的人性的正文:

   《1942》,一部惨绝人寰的悲情影片。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大灾之年,黎民忍饥受饿,你所能想到的悲惨与绝望都充斥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钟里。无可置否,它悲得惊天地泣鬼神。然而这些真的是影片“悲”主题的主要线索吗?我不以为然。所谓战争,饥荒,人祸,天灾,不过是内忧外患的年代赋予人们的疾苦,悲亦悲切,却比不过人类的自暴自弃,背离人道。
  
   灾难,听来令人毛骨悚然,遭遇则令人麻木迷茫。它邪恶,它恐怖,它如同虫蚁一般一点点吞食掉你的人性,一点点,泯灭你作为人的良知。自古以来,一遇大灾大乱之年,便容易出现人心涣散的局面,《1942》,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间万物,为了生存,可以不惜一切,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也不例外。1942年,河南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粮食颗粒无收,一场灭顶的荒食之灾随之降临。这时候,首当其冲的农民为了活命,开始一层层撕掉善良与淳朴的面具。影片一开头我们可以看到,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打着借粮的旗号,来到财主家抢劫粮食,当老东家为了自保,不得不报官时,仍在胡吃海喝的农民不念一丝恩情,竟与东家人大打出手,混乱之中烧了老东家的房子,还害死了他唯一的儿子。且不论孰是孰非,这样忘恩负义的行为本就有违人心。然而灾民们被逼无奈,还是选择了这条路。他们丢掉了锄头,私闯同样是民宅,杀人纵火,像个土匪强盗。没有了质朴的脸庞,只剩下丑恶的嘴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老东家的做法也绝非仁道,同样是背信弃义。眼看着自己的乡里乡亲一个个饿死,占据着满仓食粮却无动于衷,被迫救济之后,竟报了官。失了儿子和房子,此时战争逼近,他决定带着一家人逃荒避难。在路上,灾民一个接一个死,拉着满车粮食的他在做了艰难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借出一斗小米,并要求日后归还。看到这里,想必许多观众都已气愤不已。自私自利,见死不救,俨然一个恶毒的凯撒。也许这便是人的本性,大难临头时,只想保全自我。如此说来,老东家的做法又不那么冷血了。是是非非,归根究底还是因为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
  
   影片中,除了自然灾害,还有中日战争。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意图占领河南陕西等地。日本政府为了收买人心,决定向中国灾民发放粮食。从人物的一些对话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已有不少灾民为了存活,领着日本贼人的粮食与国民同胞互相残杀。可悲,着实可悲。民族生死存亡,国家危难之时,中国人不是团结奋战,而是自掘坟墓。千千万万中国士兵保家卫国战死沙场,又有千千万万走投无路的灾民成为了日军的傀儡。忘却了昔日瓜分领土的耻辱,甘愿为敌人卖命;摒弃了华夏民族的宁死不屈,屈服于贼人。凡事有血有肉之人,都无法容忍自己对祖国的背叛。然而那时,谁还会有这样的觉悟呢?只要能给一碗羹,这人便是救世主,管他到底带着怎样的前缀。
  
   水深火热时,我们也许无法扭转局势,但至少能够坚守自我。一开始,我们可以从几位主人公身上看到他们善良与责任的光环,当情节发展至高潮,在环境的威逼利诱下,他们妥协了。栓柱一开始逃荒时,曾因受气而想过出走,但一心牵挂老东家女儿的他最后还是选择留下来。想通了的栓柱回到马车旁,一把将星星抱上车,并告诉星星自己会保护好她,这一镜头体现了栓柱有担当的一面。但接下来,一切都令人失望至极。老实厚道的栓住从不敢正眼看这个自己喜欢的人,到利用饼干诱其脱衣,甚至动手扒衣。而此时我们的受害者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在危急时刻选择吃掉饼干。这一幕看起来极具落差,为了生存,丢弃良知,放弃尊严。人类堪比江山难移的本性,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贞洁思想,在苦难面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这个读过书会识字的财主家的大小姐,从纯洁的女学生沦为卖身的猖妓,从心地善良的让食姑娘变成杀猫取食的冷血动物。那一刻,我们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会改变。在金钱面前,你若习惯两袖清风,便可以视若无睹;在权势面前,你若追求与世无争,便可以不为所动。但在苦难与煎熬面前,人的本能总是暴露无遗。饥寒交迫,命悬一线,求生的欲望将覆盖一切。
  
   百姓民不聊生,责任在于国家。1942年,一场旱灾,导致河南寸草不生,横尸遍野,加上军粮紧缺,与日的抗争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沦陷。此时的蒋介石非但没有救人民与水火,反而谋划着如何放弃河南,保全自己所谓的大局。没有粮食,没有援兵,对自己的子民如此狠心,三千万条生命摆在他面前,竟这般无动于衷。人心冷漠到这地步,令人发指。作为国家最高元首,国人的尊敬热爱的大总统,身负重任不说,最起码的仁慈与怜悯,都不复存在。不爱自己子民的统治者,如何能赢得民心,最终,蒋还是失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当我们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是否也与三千万同胞一样,失望绝望过,那种悲愤,是否一直停留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不禁让人想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提倡的君主仁心,与此刻相比,更显可笑。战争,它杀死了民国,蒋介石杀了自己的良心,同时也杀死了河南人民。此处有一个明显的对比,美国记者白修德到灾区收集照片时,亲眼目睹灾民惨死无数,甚至有狗吃人的血腥画面。这名善良的记者起了恻隐之心,决心向当时的国民政府上报,却屡屡受阻。最终,白修德躲过新闻审查将够吃人的照片刊登到美国《时代周刊》,国民政府迫于国际压力才开仓赈济。一个外国人,在层层险阻和压力下,在与中国人无亲无故的情况下,仅凭着做为人的良心和同情心,尚且能做到这地步,不知那时我们民选的大总统作何感想。
  
   军与民,本就是一对矛盾,饥荒与战争同时发生,粮食紧缺时,该救民还是养兵,这的确是个艰难的抉择。救民,则有可能亡国,养兵,黎民将活活饿死。影片将这部分刻画得极好,让观众也跟着纠结为难。李培基硬着头皮拉下老脸请求司令长官蒋鼎文宽限上交军粮的时日时,蒋鼎文先是假意答应,而后又要求其办成三件事作为交换,其中就有劝日停战这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其实只是变相的拒绝他的请求而已。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已经愤愤不平,黎民百姓的生命还比不上战争重要?但接下来蒋鼎文说的话则令人无言以对,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这样的比较虽然很残忍,但也的确是事实。于是,就连观众也陷入两难了。究竟是黎民无法做到与军同心,还是军事政府漠视百姓的生命?我想,应该是国家的无能吧。
   兵荒马乱的时代,民众生死危难之间,仍有心思打着救国的旗号扣留粮饷中饱私囊的,先是不配为人民的保护者,再是失了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国民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拨了八千万粮食,却被蒋鼎文以收缴军粮为由强行要走三千万,用以换取黄金。当李培基与秘书商量着贿赂蒋鼎文时,一个细微的画面不经意间闪过,李培基的头顶的牌匾上,赫然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又一处鲜明的的对比,又一场触目惊心的讽刺。蒋鼎文,这名风光一时的“飞将军”,曾经为人民赴汤蹈火,最后却在混战中腐败恶化,成为廉洁政府的害虫。置民众于水火而不顾,谋取自身利益,这样的军事将领自私又自利,可怜又可悲。沙场勇士贪赃枉法,人民公仆也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没有做到尽职尽责。李培基在河南饥荒事件上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他任职期间,河南就已爆发灾难,但直到三百万人饿死他才站出来说话。蒋介石坐视不管的明确态度让他不敢“冒犯”上报,蒋鼎文地方恶霸势力又让他一次次低头,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最后却眼睁睁看着数万百姓成了孤魂,让人无比心寒。
   家园,可以被战争破坏,性命,可以被灾难剥夺,但人性的光辉,不该被泯灭,不该自暴自弃,不该自我堕落。任何时候,当你的身体陷入毁灭境地时,请不要忘记,救助你的灵魂,让它由始自终,至纯至净。
  
作者屋小

《一九四二》战乱年代,那些泯灭的人性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一九四二》战乱年代,那些泯灭的人性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一,人性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