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春夏秋冬又一春》天地不仁

影视台词 > 影评 > :《春夏秋冬又一春》天地不仁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天地不仁的正文:

  最近看了不少电影,争议如《消失的爱人》,精巧如《布达佩斯大饭店》,轻松如《超能陆战队》,沉闷如《狼图腾》,补课如《本杰明巴顿奇事》……回头想起来,最喜欢的电影还是一部未见得多么有名的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时候,被电影的摄影震撼到,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照片欣赏,构图的苛刻,色彩的搭配,人物的典型性,还有无处不在的没落欧罗巴情怀,让人觉得影片的摄影师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导演就是个细节控加处女座。
  但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摄影是欧式情怀的代表,那么《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摄影则是更符合我东方文化属性的东亚意境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展示。(我看片子的制作团队有许多德国人,呃,这个,大概他们是负责拿把尺子抠构图的吧……)曾经有一部充满了禅意的经典摄影教材影片《尘与雪》,其中人与自然诡异而又和谐地相处,生命如同苦行一般地展开,不难让人想到印度教或是印度佛教,看片子的过程中总感觉有个画外音“湿婆罗湿婆罗”在脑海中萦绕不。总之给人的感觉,与我印象中佛教禅宗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下次再有人问我心目中的“禅”到底是什么,我就会甩他一部《春夏秋冬又一春》。
  空山,深谷,静水,小庙,孤舟……三分,斜构,框景,黄金分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明一切都有规有矩,可又偏偏一切都像是在规矩之外。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做到的,但真正拍出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感觉,请导演收下我的膝盖。
  除了画面,还要说说这部电影强大的形式感(可能也是因为德国人在其中作祟的缘故吧)。随着电影门槛越来越低,大众对电影故事情节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那种像早期舞台剧幕布一合一开,换个布景,进行下一个故事的电影已经被无情地抛弃了。有的开始实验一镜到底,有的试图在场景的转换间无缝衔接,有的不断重复同一故事,依靠小细节叙事(《罗生门》《记忆碎片》都是这方面的大咖),还有些不怕死地疯狂切割画面,把一个好好的故事讲得支离破碎,挑战人对于逻辑混乱的忍受程度(话说当年就是抱着看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多碎的心态拼了老命看完了《富春山居图》)。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春夏秋冬》这样有形式感的电影了,幕布一合一开,布景都不带换的,换个季节罢了。整部电影跨度一个人的大半生,只经历了五个季节,每个季节一个简单的故事,发生在相仿的场景,你不觉得无聊,在被风景净化心灵的同时,饶有趣味地大量这几个伶仃的人类。
  其实形式感是很好用的东西,不能因为它成就了太多大师而抛弃它啊。
  最后说说完全不拉水准的内容吧。你以为在这么一方净土一定发生的是一个净化人心,大慈大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温情故事,是吧?果然还是太傻太天真。
  第一个故事,小和尚在小动物的身上绑石头,老和尚在小和尚的身上绑石头。讲的是暴虐和业报。
  第二个故事,小和尚长大了,血气方刚,和前来养病的少女发生了不正当关系,离开了寺庙。讲的是爱欲和离别。
  第三个故事,离开的小和尚变成了青年男人,在外杀了人,回到寺庙中,在被前来的警察抓走前,老和尚让他刻经。讲的是杀戮和救赎。
  第四个故事,服刑后的中年男人回到了寺庙,又开始做和尚。一个女人抱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寺庙,祈求中年和尚收留孩子,自己却在离开的时候失足掉进冰窟。讲的大概是私欲和业报。
  第五个故事,收养的小和尚开始往动物嘴里放石头。讲的是轮回。
  不要以为故事简单,道理就一定简单;也不要以为道理很多,就一定不简单。把所有的劝诫和道理归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仁”字,是警察替罪犯盖上的衣裳,是中年和尚始终没有揭开的单身妈妈的面纱,但不仅仅是这些一闪即过的“仁”,是一开始的“仁”,没有瑕疵的慈悲,但身而为人是做不到的,人的慈悲一定要经过一些暴虐的洗礼,也许是因为人性真的本恶。
  导演讲一个这样让人绝望的故事有什么好处,好处在于,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以万物为刍狗”的世界,但却靠着一闪即过的“慈悲”为火把,不懈前行着……
作者小酹

《春夏秋冬又一春》天地不仁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春夏秋冬又一春》天地不仁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春,不仁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