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钢的琴》影评:后文革时代的记忆

影视台词 > 影评 > :《钢的琴》影评:后文革时代的记忆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钢的琴》影评:后文革时代的记忆的正文:

   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历史的大转折,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一夜之间削弱,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走上了自我探索的道路。国家政治经济经过80年代一系列的调整和重建后,90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来了蓬勃向上万象更新的发展,人们热情高涨的期待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中,曾经一大批青年背井离乡外面闯世界,下海经商,很多人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这些鼓舞人心的事迹,让我们相信只要心存理想,艰苦奋斗,总有成功的一天。借用今天流行的一个词语——“中国梦”,对于年轻的人来说,90年代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无限可能的年代。
  
   但是《钢的琴》,却像历史的一道裂缝,从中窥探出一个时代巨变的阵痛以及置身其中的小人物更为复杂和纠结的情感。影片的开头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一个逝的人送葬,逝者的亲人让他们换成欢快的乐曲,这个片段隐隐透露出随着苏联解体后,那个红色的年代逐渐远,用轻快活泼的《步步高》来昭告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镜头一转,陈桂林与妻子和离。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每一个巨变的时代都是以主流和边缘的互换为表现形式,曾经以作为一名工人为自豪的时代已经过了,集体经济公有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到了尽头。陈桂林作为新时代第一批下岗工人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自谋出路,他组建了小乐队为红白喜事的吹拉弹唱以谋生。新的社会图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要涉及到金钱都变得凉薄,经济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桂林和他妻子的争执的问题不仅仅是小元的抚养权,其实更像两种生活方式的交锋。这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在90年代盛行是相关的。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追求理想,但是每个人都不幸福,理想也显得遥不可及。当淑华为“换季促销”的活动演出,她唱着“我要到遥远的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不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但是台下却空无一人,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只有淑华有模有样盛装登台高歌的背影,让人不禁莞尔,但是笑过之后却是深深的忧伤,歌里有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愿望,但是现实却是如此凄凉。他们正是陷于生存困境的下岗工人的代表,他们人到中年,有老有小,无法像年轻人“闯世界”,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在钢厂做工,习得的技能是依附于工厂,所以当工厂倒闭后他们便没有任何出路,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被市场淘汰。反而“卖假药”、“倒卖废铁”,甚至曾经认为是资产阶级个体户也相继出现,并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对象。
  
   作为从文革一代成长起来的到八九十年代步入中年的陈桂林这一类的人来说,“走不出又回不过”成为他们面对新的时代变革最大的体验和恐惧,虽然他们也看到了这一转变让国富民强,但是过的集体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似乎一夜之间完全被否定了,他们失了意义,面对新社会他们渴望融入又害怕融入,在进退两难的境遇中,表现了他们生活上极力的适应和认可现代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情感上他们却始终有种渴望回归的冲动,这种冲动在陈桂林们为小元造琴达到高潮。
  
   他们回到那个废旧的钢厂,集体主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被重新唤醒,即使没有报酬,他们依然准时开工,遇到技术难题共同攻克,不拒脏不怕累的工作热情,仿佛又回到一起集体大生产的时候,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切合的螺丝钉,默契的配合和精湛的技术,一起劳作一起吃饭,他们远离了市场,远离了经济,被新时代抛弃的同志情谊又回归于此。影片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镜头切换之间,我们和陈桂林们一同沉浸在工人阶级的劳动美之中。他们并不是在造钢琴,是在重温旧梦,当他们无力主导沉浮被时代的洪流淹没的时候,他们回到厂房,重操旧业,才会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这种实用主义的观念已经扎根他们心中。过的生活让他们无法忍受闲暇和无聊,他们需要通过更多的工作来麻痹自己,来寻求过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随着淑华和桂林的感情破裂,倒卖废钢的老板因涉法被抓等事件的爆发,这个造琴小集体不得不解散。但是这些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线,当代表着集体化大炼钢的大烟囱被炸毁时,桂林就已经深深认识到他旧的时代真的已经过了,集体化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时的中国社会。他也只能为曾经所生活过的时代唱一首挽歌:桂林在废弃工厂弹着手风琴,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反复的弹奏,孤独而又悲凉,随后淑娴穿着一身大红风衣走近,灰暗的背景里一抹暗红,淑娴静静的靠在桂林的肩膀,桂林轻轻的说了一句:“现在我可以娶你了。”似无奈又似解脱,但是还是隐隐透露出对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最后,他们重新回到工厂把未完成的钢琴造完,一方面他作为父亲为实现小元的承诺也是为自己的音乐梦想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完成对过时代的告别。
  
   八九十年代之交,改革带来了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既是一个新时代到来的前奏又是旧时代逝的尾声。作为21世纪上映的一部电影,《钢的琴》在对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历史理解多少会过于简化,但是影片中表现陈桂林们面对社会变革的情感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在大时代中沉浮的小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命运遭遇或许为我们理解八九十年代改革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甚至让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九十年代在与过决裂的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合理性,但是我们是不是也丢失了在前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东西。

《钢的琴》影评:后文革时代的记忆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钢的琴》影评:后文革时代的记忆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钢,记忆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