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三国》根深蒂固的门阀 兴姿作态的儒生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三国》根深蒂固的门阀 兴姿作态的儒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三国》根深蒂固的门阀 兴姿作态的儒生的正文:

   根深蒂固的门阀 兴姿作态的儒生
   三分魏蜀吴,表面上乱世无义战,霸道假仁义,汉贼不两立,煮酒论英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真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应急不暇。其实无非是你放唱罢我登场,弄权、弑君、僭主、制衡、卖主、愚忠之流。与其说是曹操弄权,刘备创业,孙权守江山,倒不如说是几大贵族家庭的博弈,袁氏、孙氏、司马、刘氏,哪一个是草根,草你妹啊草,都是槽点啊,都是贵族好不哒,司马与诸葛家族都是门阀好不哒。
  
   看完,这部电视剧,整体感觉,这些谋臣智囊一个个都深知天机,貌似每人都带了一本教材从现代穿越回的同窗好友。
  
   相互之间,深知脾性,你知我长短,我知道你深浅,一副惺惺相惜的样子,纵论古今,运筹帷幄。三分天下,貌似就在谈笑间,完美布局!你妹呀,要不要这么剧透啊,都拿我们当礼拜天过啊。
  
   满嘴仁义道德,尽是口蜜腹剑,什么爱才如命,只不过是霸主驭下之术。当然在下对动机论略有不屑,可动机也能体现出人物的善恶。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在没说重点之前,我再说两句废话,看了一些评论,主要吐槽点在于白话对白、不符历史,我倒是想引用一下南怀瑾的论调,史书上的东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说里的东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诚然,这种偏颇观点,不信也罢,可也能让我们有所反思,毕竟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我要说的重点是,透过剧目本身,抛开槽点不顾,你能看见根深蒂固的门阀,和儒生的惺惺作态。个人觉得抛开历史真相不讲,只关注这部电视剧,还是可以看到,导演有在用心诠释和演义故事,达到了应该有的用意,起到了剧终而意无穷的效果。
  
  电视剧视角:
  
   传统电视剧为了好看,需要刻画极端的人物性格,善恶分明,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老版电视剧以及《三国演义》都有这种倾向,这样观众才会对作品印象深刻,才会广为流传。
  
   然而随着,观众审美意识的提升,对一些爱憎分明的剧情也会有审美疲劳的现象,因此新三国横空出世,是适应观影要求的影视创作 ,单从这一点上这部剧就可以甩掉烂俗影视剧好几条街,从深远意义上讲,或许能吹来一股新空气。
  
   从整体风格上,看剧中人物,无论是弱君明主,强臣悍将,人物都那么饱满,不在是善恶标准区分人物,单单把谁拎出来,都能剪辑成一部传记电影。
  
   剧中讲述着什么是各为其主、忍辱负重、苦心经营、深谋远虑,其将原本形容一个人的溢美之词,分给了剧中的多数人物,这才真实;差异也仅仅是人物性格上的差异,曹操的多疑,关羽的傲娇,孔明的多谋与谨慎,司马懿的隐忍与韬光养晦,鲁肃的大智若愚,刻画的都很到位。种种这些都显现出,剧中人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小说视角:
  
   小说管用手法之一是,拿着结果推过程,在过程中,就会有儒生苦苦劝谏,貌似若主公采纳意见后,就不会酿成悲剧。其实则不然,小说以此手法,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兼听则明,切勿一意孤行。
  
   实际上是作者(儒生)有意抬高儒生的苟且之事,这样的手法,在水浒传中的吴用也是这种情况,其深层原因,据说是深受程朱理学“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
  
   而悲剧,或者说是悲情,总会让人印象深刻,这才是好的小说的所追求的,
  
  臆想视角:
  
   对,你没有看错,我说的是还原视角,也不是历史视角,而是臆想出来的。假如情景再现一下,从实际出发,从人性分析,从理性着眼。以主公为明线,看明白大势所趋,三分天下,被晋取代。以强臣为暗线,看明白人性本相,士族势力,伺机而动。主线天下皆知,暗线知者不言。
  
   主公——三分天下,被晋取代
  
   孙权的既定战略,是进攻性防御,采取谁强则连弱的策略。这是基于东吴的优劣条件而提出的战略。东吴依长江天险,江东水师,可自保,但不善路战,可谓守江山可以,欲北伐定不能久存。审时度势,上善之策。
  
   曹操志得意满时伐吴,刘备痛失贤弟后也伐吴,原因何在?
   因曹、刘绝非偏安一隅之辈,加之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成就帝业,人之常情。意在一统天下。
   曹操当年北方已定,没有选择徐图进取,而是想伐吴,他是想博一下,这就是魄力;
   刘备痛失贤弟后,没有选择徐图进取,而是想伐吴,他确实有报仇的意思,这就是情意;
   孙权在两次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决议主战,这就是雄主;
  
   主公也是人,也会有私情,于公讲是决策不理性,但也不能说不正确,毕竟那都是经过实力对比,才做出的决策,只不过在战术上,犯了大忌,火烧当日穷。任何战略选择,都是有风险的,绝不会有 100%的胜算,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这是必须看清的,铁的定律。决策者的决策 ,也是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才艰难做出决策的。
  
   说刘备假仁假义,那是因为一般人,不喜欢刘备的性情,看不懂刘备的战略。假仁,可能是对百姓,但出生入死的兄弟,真没准就日久生情了呢。假义,亦或是对旧主的忠义,但对于关、张二人的江湖侠义,真没准是豪气使然呢。火烧连营,他失了大势,但在黄泉之下,三人依然可以从头再来,不求同日死,但求同日生,依然桃花含笑。
  
   强臣——士族诸侯,司机而动
  
   四世三公的袁氏,雄踞北方的公孙氏,曹魏的司马、夏侯、荀、陈、程、贾氏,西蜀的诸葛、马、糜、庞氏,东吴的周、张、蔡、蒯、顾、鲁、陆氏,都在那个时代情景下,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其最典型的代表,我看该是司马与诸葛。
  
   司马家族,上阵父子兵——隐忍选择,坐享其成
  
   司马为世家望族,门生故吏众多,整体上从一而终,专心挖曹魏墙角,数十年如一日,终成帝业。司马懿,韬光养晦几十年,先后侍奉曹操、跟随曹丕、辅佐曹睿,也是天命使然,曹氏短命,三代都没有活过司马懿,可见长寿才尼玛是王道。司马氏族延续的够久,积累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司马懿活的够久,为儿孙上位,积累了成长的时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炎改国号成帝业。
  
   诸葛家族,打仗亲兄弟——谨慎投资,分散风险
  
   诸葛氏,学而优则仕,诸葛亮自不必多言,西蜀丞相,跟随刘皇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官至大将军。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高官。但因投资不当,归宿不甚了了。
  
   主线天下皆知,暗线知者不言。

《三国》根深蒂固的门阀 兴姿作态的儒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三国》根深蒂固的门阀 兴姿作态的儒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三,儒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