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水泥之夜》观后感,空镜子

影视台词 > 影评 > :《水泥之夜》观后感,空镜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水泥之夜》观后感,空镜子的正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赫尔辛基的梦境般的成长故事。电影从压抑的梦境开始,14岁少年Simo梦到一列火车从桥上脱轨掉落入水中,自己在车厢中被水漫过、包围、将要窒息……从噩梦中醒来的少年所处的真实环境像梦中一样黑暗而孤寂。如果你看过加缪的《鼠疫》,你会熟悉这种绝望、黑暗而了无生气的感觉;然而,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像《鼠疫》那样结构完整又精细、从理智与情感都打动读者的故事。
  
  我们跟随着少年Simo在冷冰冰的赫尔辛基游荡,当他和他的朋友在郊外工厂边的海水里裸泳、远眺自己生活的那座冰冷的城市的时候(这就是《鼠疫》出现的场景啊),我期待这部电影可以带给我不同层次的震动;当他和即将入狱的哥哥一起在夜晚的城市游荡的时候,我期待“成长”不可抗拒地到来的震撼时刻;但是,直到最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就是一面空空的镜子,没有照出任何东西。虽然,城市、建筑、空间、生活、人性、自然以及宗教这些主题,都想被导演招入自己这一部电影的麾下,但是由于想要讨论的主题太多,以至于最后都流于表面,“成长”也不见了,什么令人有印象的主题也没有留下。
  
  脱开氛围与主题,这部电影在情节上也是难以理解。倒不是说情节有多么晦涩,关键是没有被清晰的表达出来:它不是想要像马力克那样就不要情节,玩非叙事;它是有很多想要表达的情节,但是被故作高深的台词和符号(比如重复出现的镜子、恋童癖)打乱了故事的节奏,以至于观众难以整体理解导演发出的信息。Simo的妈妈,和蔼但又淡漠,她可能是一位妓女;Simo的哥哥,不知道什么原因即将入狱,有一群狐朋狗友,遭受女友的背叛又侮辱性的报复;Simo的朋友,没有感受到什么情节和作用就消失了;住在对面楼上的会教堂唱圣歌的斯文大叔,却把Simo带回家准备拍奇怪的照片……这些人物设定虽然都是围绕着Simo展开,但是很凌乱。而且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是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某方面主题而设定,符号感强烈到失了作为人物的活力。而Simo自己呢,一直是一副深思而迷茫的表情,让观众很难走近。他们一个个说着文绉绉的台词,谈喝酒谈未来谈女友谈蝎子,甚至谈到全球化……但是完全不知所云,令人不得要领。或许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迷茫?那还是把“迷茫”考虑得太简单了吧。镜子和水的符号化使用太过频繁,最后已经完全失了符号的作用。偶尔会有很美的城市大远景,也有车站、酒吧、游乐场、教堂这样的城市空间场景,但是那些漫不经心的零星片段大大弱化了城市的感觉。而且,不管是城市还是郊外,打光都太过刻意,显得非常不自然,像是2、30年代在摄影棚里搭景的感觉。
  
  这部电影是根据芬兰一位知名的作者的小说改编,导演为了改编这个故事准备了有30年之久。但是最后效果出来,感觉是导演非常非常重视和入迷于这个故事,于是把自己关于这个故事的很多连带的思考和想法都注入在电影改编中,反而让故事本身失了集中发力点。
  
  当然不能否认,这部电影在视觉风格上很有特色:黑白构图,点状光源。乍看之下还是很惊叹,但是,随着时间推进,在审美疲劳的作用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选景实在乏善可陈,打光也非常刻意和粗糙。或许这就是导演(同时也是摄影师)的意图,但是我个人实在是不能接受在自然环境中打集中大光源,硬是把自然变成摄影棚的感觉。尤其在电影后段,这种打光和摄影实在是让我很不舒服。
  
  虽然整部电影都在极力丰富影像空间,但是招数实在是太少太狭窄,最后效果贫瘠;虽然在腔调上这部电影甚至靠向了实验电影,但是它不是,因为它没有任何新的东西以供实验;电影讨论空虚感当然是好的选题,但是不能让观众自始至终也处于一种无穷无尽的空虚之中啊,因为观众如果想要空虚,就过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又何苦来看这部电影呢?

《水泥之夜》观后感,空镜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水泥之夜》观后感,空镜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水,镜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