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九四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九四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九四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文:

  
  看电影《一九四二》,看着看着,困惑起来了。自然是跟史实有关。直到看了黄道炫批评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才豁然开解。觉得电影倒不如改成《中国1942-1944》或者《河南1942-1944》,或许更为贴切。因为1号作战、开罗会议,都发生在1944年,到那一年,邱吉尔的感冒早就好了,因此他可以极力反对中国加入四强。
  
  当然,这些真实背景,要较真也可以,不较真也可以。电影也罢,小说也罢,毕竟是一种艺术。艺术允许放大,允许虚构。这正如我们不会因为看了《鹿鼎记》的电视剧或小说,就把它拿到联合国,以韦小宝在海外无名小岛曾被“小玄子”康熙封为“钓鱼爵”“钓鱼公”,来光明正大、义正言辞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我们需要讨论的,还是艺术本身。比如,电影的叙述手法,电影的制作,电影的水平。
  
  电影好不好?个人看法,挺好的。良心之作。的确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情形。像日军轰炸灾民、狗吃人,大雪中的逃荒,抗战中的重庆,都做得很逼真,镜头感极强。是花了大工夫的。这是冯小刚的强处。要做就做最好。他本来就是美工出身。
  
  故事分为几条线索,很有蒋公用兵的风范——平均使用兵力,齐头并进。一条是蒋的,代表高层,一条是李培基的,代表中层干部,另一条主线就是那个乡村地主,这属于下层的。故事并不相连,却又息息相关。导演试图通过上中下层人故事的齐头并进,来再现他心目中的一九四二的家国生活
  
  这部电影,让我首先想到了《活着》。尤其是下层的这条线。故事中的这群逃荒者,每个人都在生存线上挣扎。老地主身边的人,一个个接连死了,或者离。活着,仅仅为了活着,可以付出任何代价。尊严也罢,信仰也罢,在饥饿面前,统统不再重要。这很像《活着》。一条人命,等于两块饼干。这样的话让人心酸。然而它在真实地上演着。且在十八年后,又再一次在同一片土地上演。
  
  我常想起老子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很少时候活得像个人,这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生存的境况。活着,活下,便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了。(所以我们现在都还常说,中国人是最没有信仰的一群。当时更是如此。)这和西方讲究信仰讲究尊严,大有区别。这正是为什么前来拯救众生,希望大家对上帝信仰的神父小安,最后却自己都迷茫了。他帮死者做弥撒,谴责她不相信上帝,结果就死在了路上,告诉她上帝已经宽恕了她,要她安心往天堂,然而,死者却依旧无法瞑目。显然,饥饿是信仰也拯救不了的。
  
  我觉得,这其实也有影射蒋的那么一层意思在。因为蒋是基督徒,当他遇到困境时,也求助于上帝。然而,上帝最终还是没有帮到他,抗日,他不断失败,内战,他不断受挫,最终只能退距台湾。或许,安慰点来说,和无所畏惧、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的毛相较,信仰上帝的蒋最终还是胜利了。在治国上,他并没有像毛那样犯下了大错。相反,台湾还得以腾飞。而毛治下的那三十年,无异于地狱。或许,信仰最终帮到蒋的,是坚忍不拔,是永不言弃。当然,这些也可以在中国的哲学中找到。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刘震云的小说中似乎还有提到,教堂的神父们,通过分粥的方式,救济了一部分在路上的灾民。这真是讽刺,和虚无缥缈的信仰相较,粮食更为重要。神父们要灾民们信仰上帝,仅凭几句宣教,远不及施粥更为有效(www.qinggua.net)。然而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没有这个情节。神父小安和外国神父,在讨论了上帝和魔鬼后,也再无下文。我觉得这是个重要缺失。
  
  《活着》的时代背景,是淡化的背景,着重的是小人物的生死离别。而冯小刚明显地不仅仅意图表现下层人物如何活着,又如何死。所以,他在那些决定着中国之命运,或者主宰着灾民命运的人物身上,下了大工夫展现他们的形象。
  
  内部贪污成风、推三诿四、腐化不堪、追求享乐、不闻民疾;军队缺乏战斗精神,一触即溃,扰民骚民,抢杀掠夺……可谓是我们脑海中对国民党固有的形象。这一些,在电影中有着很形象的镜头。然而,那一段历史,是何等地扑朔迷离,何等地激荡雷鸣,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我们,若电影当中无数激昂忧怨的情节,仅让我们对那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用善恶抑或贪腐无能来概述之,不得不说过于简陋单薄了。当读到某些影评人,竟然认为蒋介石得知河南饿死三百万人后的忏悔,解读为“鳄鱼的眼泪”时,不禁为他歪曲冯小刚意图而太息之。
  
  电影一开头,是蒋介石向全国民众发布的新年广播。语调是怯怯的,柔弱的,但又不失信心,坚定。然而,这一切仅仅是精神上的激励而已。实际上,独自抗战数年的中国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仅仅是在苦撑。就算终于在这一年,和国际结盟,代价也是巨大的。电影中有个情节,蒋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在吃早餐(很明显是在利用时间),秘书来报,其中有缅甸战况。稍略了解这段历史者便可知道,紧接着的,将是中国军队在缅甸的溃败,而这里面很大方面的因素,是英国人的不负责任以及史迪威自以为是的指挥。电影中,唯一让我泪流不止的镜头,是蒋握住刚刚在缅甸战场牺牲的九十六师副师长孙放吾的女儿的手,告诉她说,你的父亲,是个伟大的中国军人!然后昂头坚定地说,所有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军人,都无愧于伟大军人的称号!这是导演所苦心造诣的地方。因为赞美国军的全力抗战,在现在仍是个危险。
  
  另一个可以看到导演对国军抗战苦心造诣的,是他把在河南作战的指挥官变成了蒋鼎文,且是奉命开往豫北,蒋的电令中,有要其可以主动发动进攻的命令。这可是1942年。可见蒋从来都是抗日的。而并不是如我党所宣扬的那般,消极抗日。实际上,那时候在河南指挥的,是汤恩伯,蒋鼎文并无实力,导演有意将汤抹掉,汤冠蒋戴,正是因为汤的部队一触即溃,大肆扰民,甚至被老百姓缴械。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蒋要赈灾,台词是要阎锡山暂缓发动山西战役,拨军粮就近救济河南灾民。这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军是一直抗战的。虽然史实上是不确的。阎锡山之所以不能发动山西战役,实际是因为我党的潜伏高手薄一波听说要和日本打仗,立马拉走了新军十六个团打所谓的“游击”的结果。
  
  电影或者小说,因为史实上的一些不确,导致我们很难客观讨论历史背景。但导演想告诉我们蒋是抗日的这一点,却是无疑的。当然,溃兵扰民这一点,是真实的。实际上,就算是我党的军队,在溃退中,也有类似事件。详情可参阅一部分中共高干的回忆录,比如黄克诚。国军的确有旧军队的习惯。这是未经改造的结果。同时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
  
  至于大饥荒,统计数字只是一个大概, 并不实际。而根据黄道炫的研究,那时逃荒的很多地方,比如延津一带,实际上是沦陷区。饥荒的原因,人祸固然是有,天灾还是很大成分,之所以逃荒,很大程度上,还是日本人在后面逼着,试图将灾民赶往国统区,给国统区制造统治上的困难。如果黄的研究可信,那么,小说或电影所指控的国民党坐视不理,实际有些冤枉。国统区实际上还是接纳了大量的灾民。只是,战争期间,在这方面,救助赈灾方面,做得并不完善,甚至是简陋的,导致很多灾民为了生存,只能卖妻卖子,同时,相关人员渎职,或者贪腐,也加剧了惨状。但实际上,就算是那时的绝大部分小公务员,也只能挣扎在生存线上。若无贪腐,实际上根本无力养家。只是,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这样的贪腐成风,显得格外刺目。
  
  中国的抗日是惨烈的。因为那是在国力极为薄弱、尚不具备和强大的日本一战的情况下,不得已开战的。因此,中国的兵士,很多时候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同时武器低劣,甚至常常缺乏弹药,医疗水平也极差,长期和强大的敌人拼命,每战必败,因而士气不高这一点,是我们必须知晓的“历史的合理性”,我们必须对此报以“同情之理解”,然后才可以谈及褒贬。
  
  李培基为民请命、为民操劳这个形象很感人。李雪健将其忍辱负重的一面,扮演得入木三分。然而,就连这个爱民的父母官,也不得不被挂在贪腐这个链条上,成为其一部分。因为他到重庆时,仍需上下打点。不然,就算他做得再好,也没人说话。这是中层干部的无奈。
  
  现在回过头来继续说蒋。在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七日的日记中,他看到重庆附近人民生活的情形,写道:“川民最痛苦而其工作最残忍这二事即背长纤上滩与提大锥凿石,令人目睹耳闻悲伤难忍……”看见人民背长纤上滩与提大锥凿石,尚觉得悲伤难忍,又如何在听闻到河南发生大面积灾荒,大量灾民饿死,而流下的就是“鳄鱼的眼泪”?很多事情,于蒋,实际是其在不具备客观条件下所做出的。因此,一些事情,他非不为,实不能也!为了大局,他只能牺牲某一部分人。当然,前面一再说过了,电影里所表现的,在历史上未必真实。但这并不代表蒋没做过类似事情。比如,花园口挖掘大坝,长沙大火。目的就在于迟滞敌人。至于之所以一再向外界封锁消息,也有国际影响的原因在。因为和国际联盟后,为了能够得到国际上的援助,蒋不得不在很多方面要把中国的面子略加修葺。
  
  白修德的立场,是一个新闻记者追求客观真实的角度出发,他没有做错,但他做的是一件傻事,一件给执政者添乱的傻事。执政者并非不知道这件事,而是权衡利弊,为避免在国际上造成坏影响,或者国内造成骚动不安。甚至,作为一个政权并不稳固的执政者,蒋甚至还可能会面临政敌的攻击。这是他的出发点。这也不能说有错。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一方面,好的就说好,坏的就说坏,另一方面,也要站在他所处的环境地位立场上思考看待问题,如此,我们才能体悟其有时不得不如此的原由所在。坦率而言,为人民说话,是容易的,也容易得到喝彩。为党说话,有时候才需要大的勇气。
  
  这些,可以说就是我看完电影《一九四二》后的一些不甚成熟的理解。我觉得电影对得住沉重两字。但在挖掘人物内心,尤其是高层人物内心上,尚有些微遗憾。蒋是个丰富又复杂的人物。如果《王的盛宴》的意识流,分一点给蒋,而把刘震云叙述这条隐线掉,我相信这部电影会更好一点。

《一九四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一九四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一,刍狗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