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V字仇杀队》成年人的政治童话

影视台词 > 影评 > :《V字仇杀队》成年人的政治童话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V字仇杀队》成年人的政治童话的正文:

  《V字仇杀队》塑造了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形象V,但若是把它视作电影中的《1984》,我好像又觉得很不甘心。在逻辑上它是不自足的。它更像是一部成年人的政治童话,而这里的成年人,也更主要是指年满16或18岁,还不适应于自己的法律身份与社会身份的转变但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早熟早慧的那些人。(当然年龄只是外在表现)而他们探索社会的愿望也就常常表现为改造社会的愿望,至少是批评,因为“真理”在他们手上。但要注意的是,“部分的真相”便不再是“真相”,“部分的真理”也就不是“真理”。童话的作用,恰好是为现实中无处附着的感受提供载体,看它如何机智、高妙、创造。虚构中的真实给人快感,但必须意识到虚构的边界在哪里,人无论如何还是要回归现实。好吧,我相信正常人都会说电影是虚构的谁会真的相信。但是借由虚构的情节发表对真实情况的评价那种借题发挥是常有的事。但是现实与作品之间,这两者是否有精确的对应性呢,如果没有,那么评价则是无效的,抒情也是虚幻的,不应引起同感的。这两者的结合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我不认为是这样,人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事情,在把对现实与作品的感受交相投射的时候,往往制造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第三者。我反感的是对《V》的引用,我甚至觉得《1984》作为一部三部曲小说,它的价值在随着现实的发展而缩水。可取的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不能对应于现实的。如果一个爱国青年要谈论社会体制却还在言必称《1984》的话,可以由此判定他简单的头脑确实只适合在纸上谈兵中游心逞性。
  电影开始,童话色彩给了我极大的兴奋和兴趣,视觉效果也让人享受,无论是娜塔莉.波特曼的脸蛋还是雨果.维文的身段都分外养眼,而且面具的形象真是死死戳着萌点,完美比例啊!随着电影的进展,它所描绘出的极权主义国家和我们所熟知的《1984》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在这一点上它是偷懒的,一懒也就把自己的价值给懒掉了。在看《1984》时我最大的感受是极权主义统治真是太可怕了;在看《V》时我想,极权主义社会真的有可能出现吗?(其实我心里是有一个地点状语的。当然啦)
  在极权社会的结构中,似乎领袖是极权之顶点了。然而一旦极权结构得以建立,其实这个极点的存在便失了真实意义,国家机器在极权主义完备的思想指令(或曰简洁规则)下运行,那么一手建立起极权国家的元首,是人是猪都不再产生影响。基于这一点,为什么还会有人着手向这一方向建立呢?除了物质的占有外(这一变量实际上也许未能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在极权社会中物质匮乏往往是伴生的现象,然而是极权统治——物质匮乏,还是物质匮乏——极权统治?),精神的损害不是更大,大到得不偿失吗?(因为他控制思想的措施产生的效用一视同仁,也同样作用于他自己的思想,他是人是猪都可以)世界上真的有人以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为目的吗?这种快乐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和我们所真实不满的,唯一契合的是谎言。
  V所激起的是一种反抗情绪,是所有人对自身安全和人权的保卫欲,前者的力量存在于未来,后者的力量来自过。这种激励对我们当然也同样适用。然而V和我们并不能完全等同,V的力量完全来自过,如同片名《仇杀队》所显示的一样,V的力量来自仇恨。当然未来和过本就是不可分离的,V也说过,要给民众“希望”,他完全放弃的是自己的未来。
  但我还是觉得V的角色有缺陷。在他的复仇过程中,牺牲了许多不该死的人。个人复仇和破坏国家机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只是这两件动机不同的事情在V这里达到的效果恰好统一。基于私怨和公怨的事情却搞在了一起,两者相互给对方添加不真实的光彩。比如反政府的“正义感”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V裁决仇人的行为上,(这是动用私刑吧)反抗行为一直被以面具下的“思想”统一和正名,而反政府达到的效果又难免是从解决私人恩怨的角度看,似乎很快意,然而快意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快意和正确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思想面前人是软弱无力的。把《V》当做爱情另类片来看倒也很不错。
  (14.4.27)
  
  这篇旧文是个错误示范,证明的是这一条:啰啰嗦嗦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想清楚。当时没有想清楚,现在还是么想清楚。并且此文还是个废话集锦,第一段上来就是攻击可怜的假想敌,所以全部都是废话。我感兴趣的是哲学,了解最少的是政治,所以要是基友学了政治哲学,就能来点拨我了。哼,福开森!

《V字仇杀队》成年人的政治童话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V字仇杀队》成年人的政治童话来自微语录网,更多《V,童话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