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归来》离《陆犯焉识》到底有多远?

影视台词 > 影评 > :《归来》离《陆犯焉识》到底有多远?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归来》离《陆犯焉识》到底有多远?的正文:


  我似乎从来都不是老谋子的粉丝。最近一次看他的电影,是《活着》。读原着的时候,很震撼,觉得里面很多人物的命运都太荒谬了。没想到看了电影之后,才发现老谋子才是真荒谬,让我怀疑他改编的原着有一个宗旨:怎么戏剧化怎么来。那还是大学时代下载下来看的。这忽然提醒了我,我是很多年没有看他的电影了。那么上一次电影院看的是什么?哦对,是初中时候被学校硬拉过看的《英雄》。初中生看不懂这么“高深”的片子,除了当中唯美隐晦的床戏让一群懵懂的孩子小激动了一下之外,其他挑不出什么印象深刻的东西了。我只记得,自己很不喜欢那部片子,从此对老谋子敬而远之。
  对严歌苓,我也没多大好感。我读《陆犯焉识》,绝对是赶时髦。先天泪点低的我,读书时偷抹了好几把眼泪,擤了好几次鼻涕。看《归来》的时候,竟然只顾着吐槽了,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改成这样了?然后回想起了我当年看他电影的一个结论:果然是怎么戏剧化怎么来啊!仔细一想,这么改也无可厚非,毕竟电影太短了,还需要有戏剧冲突,那就只能往戏剧化的方向改了。改了之后,一些人物间的冲突更清晰了,但是高潮来了吗?好像也没有。怪不得好几个人和我说,看了这部电影哭不出来。我很有同感。这电影有个别几处还是很感人的,我却发现,我觉得感人,是因为我脑补了原着的什么情节,和电影关系并不大。感人想要落泪之时,又因为接下来的情节使眼泪“刹车”,于是我忽然有了一种“便秘”的憋屈感。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巩俐演得很好,看到她纯澈的眼神,很切合冯婉喻的形象。
  人都会有先入之见。我有些遗憾,如果我先看的是电影,那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暗暗地安慰自己,如果先看电影,我说不定就看不下了。不过谁都会假设,没人知道真实的情况如何,至少,带着对比原着这种不纯粹的目的,我坚持看完了这部电影。
  在新闻报道里,严歌苓这么评论电影的修改:“其实,往往很多特别还原小说的电影反而都不成功,我从来不会干涉任何一个导演的改编,不会要求他们的电影剧本要多大程度上尊重我的文字版本。”她说的有道理,老谋子的改编已经算比较成功的了,真让我改编原着,我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更何况原着也不是那么十全十美的。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吐个槽,说说原着和电影的区别,也算是科普一下原着的故事吧。
  以上调侃了那么多,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便秘感”。接下来应该步入正题了,我的正题比调侃无聊,但信息量大。我还想说:有对比就会有失望,不喜欢失望的,还是别看下了。
  
  ****这是电影与原着小说剧透的分割线****
  
  小说从大草漠开始,电影限于篇幅,删掉了大草漠的所有故事。这意味着,我们看不到焉识如何艰苦,看不到焉识为了看女儿丹珏演的科教片费了多少周折,看不到可爱的小杀人犯梁葫芦,更看不到邓指的故事。邓指在电影里出现过,就是到上海来抓焉识的那个邓指,这个人物在电影里无足轻重,在书里却挺重要的。书里有一样重要的东西串连起了上面提到的人物和故事:欧米茄手表。欧米茄手表是冯婉喻用祖传祖母绿换来的,后来被焉识在狱中用来换吃的了,梁葫芦把手表偷了回来还给焉识,焉识用欧米茄手表贿赂邓指,让邓指帮助自己大礼堂看女儿演的科教片。邓指受了贿赂,帮了陆焉识一把,之后把手表给他老婆戴了。邓指和焉识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后两个人算是好朋友了吧。焉识逃走又回后,有不少因焉识逃走而吃苦头的“官”想把焉识给整死,是邓指救了焉识。这欧米茄手表老坏,焉识还经常邓指家修理。没想到的是,欧米茄老坏是作者埋下的重要伏笔。
  旧上海、新上海以及焉识在美国、重庆的故事被删掉了。恩娘这个关键人物没有了,她是焉识的继母,正是她把自己的侄女冯婉喻嫁给了焉识。所以,从一开始焉识就对这桩包办婚姻不满意。在焉识年轻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有爱过冯婉喻。恩娘是个很有手腕的作女,只要是她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焉识在家时,恩娘负责陆家的大小事务,还时不时和冯婉喻“争宠”。在焉识美国、重庆的日子里,恩娘和冯婉喻留在上海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两人均有不小的成长。焉识从重庆回来后,在动荡的局势中惹了祸,保不住陆家祖产,恩娘只能遗憾离世。旧上海的故事写得很有味道,恩娘的“作”也很让上海人觉得亲切。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恩娘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焉识结婚后赴美留学,他在美国遇到了大卫?韦,这位革命党影响了焉识后来的命运。电影里提到了他,焉识找问大卫的老婆要旧日的照片,还提到大卫自杀了。电影里看起来焉识和大卫一家关系很好。可我总觉得大卫是焉识的扫把星。大卫想要利用焉识与敌对正营打笔仗,可焉识却“追求自由”,不愿意。结果焉识两边都不讨好,遭到了两边阵营的攻击。陆焉识以后的命运,也和这段经历有点关系。
  过的故事主要说明了焉识是一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大少爷,他对冯婉喻的痴情是后来的事。焉识年轻时,在美国邂逅望达,在重庆邂逅韩念痕,这还仅仅是他风流韵事中最重要的2位。电影这部分忽略不讲,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痴情的糟老头子。至于才华横溢的一面,虽然电影有提到焉识会说法语,但是书中的陆博士在学术上很有造诣,还会四种外语,非常热爱语言学。冯婉喻对焉识的爱中,有崇拜的成分。
  删的部分说完,来说说改的部分吧。
  陆焉识是逃出来的没错,只是他从荒凉的大草漠逃出来非常不容易,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可不像电影里说的,离火车站很近,一下子就溜出来了。
  陆焉识为什么要逃出来?的确他很想见妻子和孩子。但是为什么这么着急?书里有详细的解释。在大草漠的生活,让记忆力超群的陆焉识不断回忆过,思考人生。他在漫长的日子中,忽然发现了冯婉喻的美,理解了冯婉喻的爱。我不敢说理解了小说,但是我总觉得,焉识在牢狱中粉饰了自己的记忆,让冯婉喻变得原来越美好了。于是冯婉喻成为了焉识在大草漠艰苦生活的一丝希望。我说不出这算不算爱,至少陆焉识觉得他爱上了冯婉喻。他急切地想向婉喻表达他的感情,所以他逃走了。
  电影里说陆焉识和冯婉喻很多年没有联系了。这也和书中不同。陆焉识事实上一直和冯婉喻保持着联系,只是因为他们的信都经过审查,所以能写的内容不多。陆焉识不愿意写信给冯婉喻表达感情,他只是想当面说。我读这部分的时候觉得陆焉识不愧是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想法如此浪漫,可我忍不住要说一句:不作死就不会死啊。当然,陆焉识越狱自首后,他和冯婉喻的联系才正式中断。
  电影的开头,陆焉识像个地下党似的,躲避追捕,回家留字条给妻子,只为了见妻子一面。火车站上的那一幕也许让很多人心碎吧。可是书里并不是这样的。陆焉识逃走之后,途中给家里打过电话。第一次是冯婉喻接的,打完这个电话没多久,陆焉识就收到了冯婉喻汇的100元钱,这些钱对焉识的逃亡生活很有帮助。他第二次打电话是小女儿丹珏接的。丹珏电话用英语说:“请你不要找我母亲了。假如你对我们还有丝毫的顾念,请你尽快自首。”丹珏做的过分的事情其实也就只有这一桩,和电影里打小报告的那个丹丹可不一样。书里陆焉识的照片并不是女儿剪的,而是儿子子烨剪的(这个后面再详谈)。焉识长途跋涉到了上海,悄悄跟踪家庭成员,直到和家庭所有的成员都见了面。然后,焉识为了不拖累家庭,在西宁自首了。读这一段的时候我泪流满面。这位陆焉识是一位好父亲、好丈夫,他不愿意让家庭成员受太大的困扰。电影里的陆焉识为了见妻子,让家人担了太大风险了。陆焉识自首后没多久,就和冯婉喻离婚了。冯婉喻把离婚协议书寄给陆焉识的时候,留了这样一句话:“身体保重好,将来看见的时候不至于太不敢认。”深情就这样隐藏在平淡的字句中,令人唏嘘不已。
  陆焉识和冯婉喻其实有三个孩子:丹琼、子烨和丹珏(至于怎么怀上丹珏的,有个精彩的故事)。大女儿丹琼后来到国外了。儿子烨因为父亲陆焉识成分不好,和自由恋爱的女朋友崩了,所以他一直对父亲怀恨在心(他还剪了陆焉识所有的照片)。冯子烨在大学教书,资质平庸,为人比较自私。在书里,冯子烨有一儿子叫学雷,女儿叫学锋(学雷锋,呵呵)。学锋是小说中的叙述者,正是她整理了祖父陆焉识的回忆录,当然我觉得小说里有可以美化学锋的嫌疑。每个叙述者总是不自觉地美化自己,这是人之常情。丹珏年轻时耽误了婚事,后来在生物学界成了“大腕”,和冯婉喻生活在一起,还染上了烟瘾。不过丹珏后来还是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可惜老公不怎么喜欢陆焉识这个“老头子”。电影里的丹丹也许有丹珏年轻时候的影子,但是几乎是个新创造的人物。
  陆焉识在监狱时,因为怕言多必失,假装结巴,回上海之后,还是有点改不回来了,时而能言善辩,时而结结巴巴。电影里那个口齿伶俐的陆焉识在书里并不存在。
  1976年,陆焉识平反后并没有急着回家,他在等冯婉喻安排好一切喊他回家,却一直没有等到。陆焉识只能主动写信回家。收到信后,上海的家里经过了一番争吵,孩子们都不太想见到这个老爷子。最后还是在冯婉喻的坚持和努力下,陆焉识于1979年冬天回到上海。可这时冯婉喻的失忆症已经恶化了,陆焉识只得和冯婉喻分居,住到儿子家里。顺便因为焉识能干,成为了家里人的“保姆”。
  冯婉喻的失忆症,电影叫“心因性失忆”,这种病很神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书里其实说的是“老年痴呆症”。冯婉喻逐渐地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她没有很抗拒陆焉识,也没有每个月5号火车站。在陆焉识的努力下,她愿意让他陪着,这或许已经足够了。小辈们似乎并不相信冯婉喻的情况变好,也没有给予陆焉识太多的帮助。电影里,丹丹总是帮助爸爸,是出于一种愧疚感吗?我不清楚,但总觉得别扭。
  陆焉识想尽办法弄回了过失的陆家老宅的第三层,并把房子努力装扮成过的模样。冯婉喻在这里仿佛找到了归属,竟然同意了复婚。复婚后的第二周,冯婉喻开始脱衣服,从此再也不肯穿衣服。我忍不住想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如果拍成电影,会怎么样。可惜,这幅具有奇幻色彩的景象终究是没有出现在电影里。
  冯婉喻最后连丹珏也认不出了。在冯婉喻死前,书开始以冯婉喻的角度叙述了几件事情。这时才出现了戴同志。为了减轻陆焉识的死刑,冯婉喻做过一段时间戴同志的情妇。这位戴同志大概就是方师傅的原型吧。电影里把方师傅对冯婉喻的刺激给加大了。至于陆焉识越狱后见冯婉喻,冯婉喻真的不知道吗?书上说其实她都清楚。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忽然更换叙述者让我很不舒服,严歌苓为了渲染悲剧色彩,放弃了叙事的统一性。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选择吧。
  冯婉喻死前和陆焉识说了几句悄悄话,又成了感动我的一部分: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冯婉喻死后,陆焉识似乎一直没有在上海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失踪了。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我更喜欢书里的结局,书里讨论的主题远比电影复杂。电影限于篇幅,用火车站串起了故事,着重于陆焉识和冯婉喻的爱情。但是和书里比起来,缺乏高潮,让人感觉平淡。
  这大概是小说改编成电影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吧。

《归来》离《陆犯焉识》到底有多远?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归来》离《陆犯焉识》到底有多远?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归,远?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