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斯大林格勒》影评:白驹过隙的爱情与烽火人性

影视台词 > 影评 > :《斯大林格勒》影评:白驹过隙的爱情与烽火人性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斯大林格勒》影评:白驹过隙的爱情与烽火人性的正文:

   对电影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张梦魇般的温床,在这张千疮百孔的温床上,彼得洛夫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9年临盆,尤.奥泽洛夫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9年呱呱坠地,1993年德国人约瑟夫.维尔斯麦尔捣鼓过《决战斯大林格勒》,2001年法国人让-雅克.阿诺还奉送过一部以苏联狙击英雄为蓝本的《决战中的较量》。有趣的是,在全新演绎的《斯大林格勒》中,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及主演其主演托马斯.克莱舒曼还分别是1989年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1993年的《决战斯大林格勒》的演员。
  
   《斯大林格勒》并没有直接从七十年前那场日渐生疏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入手,而是从我们熟悉的2011日本地震海啸救援现场切入。大地震后的废墟之下,五位生死垂危受困灾民等待救援,其中一位灾民请求救援人员不要离开,并要求其与她不停讲话,于是俄罗斯救援人员给他讲了一个关于他的五个爸爸的故事,这即是《斯大林格勒》的由头。用一场惨痛的战争灾难排解地震灾难中的受困人员的恐惧与痛苦是个不错的主意,导演显然是想让看客们化身为感同身受的地震灾民体味另一场渐行渐远的战争灾难。
  
   相比几位老前辈的大开大合的战争手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斯大林格勒》与《决战中的较量》更加相似,仅只剪取了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隅。故事的开篇同样是伏尔加河那次惨痛的登陆,油库爆炸后,苏军的“烈火金刚”一一倒在德军阵前,只有先行一步的格罗莫夫大尉带领的侦察兵小分队幸免,进入一座形如孤岛且损毁严重的房屋,上级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与此同时,德军军官也接到夺回“堡垒”的指令。然而他们开始都没意识到,这栋千疮百孔房子是一位幸存下来的19岁俄罗斯姑娘卡佳最后的家园,而地震救援人员所讲的卡佳妈妈和他五个爸爸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房子里。
  
   相比那段惨剧人寰的残酷战争,我更情愿揣摩影片中白驹过隙般的爱情。一帮老爷们与一位妙龄少女同处一个屋檐下,固然无法规避那些苟且的欲念,然《斯大林格勒》不是三级片,它顽强地试图开出爱情的花朵。对此,导演的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手法。一面是德国军官占领区域,那里的地下室也有一位妙龄俄罗斯少女,且长得与德国军官亡妻面如一人,于是这位俄罗斯少女顺理成章沦为德国军官的情妇;一面是苏军所在的“孤岛”,就在德军随时攻过来的间隙,五位苏联大兵同时爱上了卡佳,他们待她相敬如宾,其中一位与她还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德国军官那位可怜的情妇被苏军一枪狙击,卡佳则被五位爸爸想方设法保护下来,而五位爸爸和卡佳妈妈的房子无一幸免。
  
   当然,说这是一段烽火爱情也不尽然,片中并没有爱情片那些个卿卿我我的情节,顶多的是轻描淡写且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零碎,导演将更多的篇幅留给了令人不得喘息的火药,而且就这两段白驹过隙的爱情而言,导演更多的是在触摸战火中的人性。
      这部名为《斯大林格勒》的电影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标准的战争故事,几个苏联士兵在伏尔加河畔的房子里和德国军队之间进行的拉锯战,另一个是爱情故事,房子里的姑娘卡佳和几个苏联士兵、德国军官和俄国妓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类多线并进式的结构,最考验编剧和导演的能力,准确地说是考验他们的创作定位和结构能力。如果放在好莱坞导演手里,肯定选以战争故事为主线,好铺陈战争场面、坐实视觉冲击;放在欧洲导演手里,多半会选省钱却又能拍出人性光彩与厚重主题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而本片的俄罗斯导演选择的则是二者兼顾,互相穿插,很明显,这是一次相当冒险的尝试。
  
   从单个故事来看,无论是拉锯战,还是战火下的恋爱,单拿出来,都能拍成荡气回肠的好电影。就前者而言,选择一个狙击手作为主角,就是《兵临城下》,选择一个可以回家却自愿留下的普通一兵作为主角,就是《大兵瑞恩》,让五个苏联士兵不明不白地为国捐躯多年后再向政府索赔,那是《集结号》,实在不行,写他们在房子里被敌人包围,垂死挣扎,回忆青春人生,那也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经典节奏。
  
   如果单拿出后者,几个苏联士兵与姑娘的爱情肯定是主线,德国军官跟俄国妓女之间的"不伦之恋"则是副线,整个影片的主题一定是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美好之间永恒的矛盾和冲突。想象中的这部战争爱情大片,同样撼人心魄,催人泪下:这边厢,大家为了保护姑娘,纷纷献出生命,虽然大家性格不一,长短不齐,但都爱着美丽的姑娘,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都慷慨赴死,并争相把姑娘和另一个可以活的希望,留给同侪,甚至是平时有矛盾的战友;那边厢,以侵略者的姿态进入俄国和俄国姑娘身体的纳粹军官,从魔王渐渐变成了"恋爱中的男人",然后变成了好男人,爱情改变了他,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最终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应该说,这样的影片怎么拍都不会难看,除非缺心眼。
  
   本片导演对电影的想象力显然不会比我差,我想的这些东西他都想到了,也尽力放进了影片中。比如影片中纳粹军官同俄国妓女之间从强迫到自愿再到两情相悦的爱情,有着相对完整的线索,也不乏浪漫感人的瞬间。逃难人群中男人那一声雄壮的呼喊,女人在破衣烂衫老弱病残中骄傲地回头,让他骑着神气的履带车带着自己飞驰在城市的废墟上,穿行同胞厌恶的目光中,此时两人不再分属敌对的两国,就是两个沉浸在爱情中恣意快乐的普通男女。而最后,这个女人的死也是片中少有的黑暗时刻,不仅可惜,更是被自己人有意无意狙杀带出的悲悯况味,这味道事关战争之下的玉石俱焚,以及以正义之名所行杀戮中道德判断模糊的题旨。其实影片前边,狙击手教女孩射击,有意无意杀死打水的德国士兵已经有了铺垫,显然拍多了战争片的俄罗斯导演一直不忘探讨战争中的道义和人性主题,而纳粹军官对贵族式战争的怀恋,同样隐含着创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参见雷诺阿经典之作《大幻影》),可惜的是,这些主题只是一闪而过,并未充分展开,更谈不上辅以激烈的人物冲突与事件推进。
  
   另外,双方在争夺房子上的拉锯战,也面临同样的尴尬。总得来说,大的结构基本到位,但缺少顺畅过渡和丰富的细节,未能将空间的争夺与时间的紧迫结合起来,似乎是想到了就打一下,想不到,就随意地歇息下来了。
  
   总得来说,影片的闪光点不少,但由于结构偏于松散,叙事失之面面俱到,人物性格未能充分展开,导致冲突始终缺少强化,故事缺少波澜,整体落入了商业和文艺的两难。也许影片的编剧和导演与片中那位纳粹军官一样,没想好自己到底是要爱情、要女人,还是要战争、要荣誉吧。由此可见,主流电影创作的命门,一是定位,二是要纯粹。(完)

《斯大林格勒》影评:白驹过隙的爱情与烽火人性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斯大林格勒》影评:白驹过隙的爱情与烽火人性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斯,人性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