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10部有关网络社交的电影推荐

影视台词 > 影评 > :10部有关网络社交的电影推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10部有关网络社交的电影推荐的正文:

10部有关网络社交的电影推荐


虚拟的网络中,是否存在真情?真实的世界中,是否尽是虚伪?网络中的社交,社交中的网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男男女女,浑浑噩噩。
——玄曦皓 ■ 题记

互联网的面市,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在我们身边,从最开始BBS、论坛中的胡吹海侃,到后来QQ的即时在线聊天,再到后来人人网的真实曝露,一次次的技术变革也带来了一次次的网络社交形式变革。当然,我们所用的这些也都只不过是脱胎于国外的创新,以上的几种形式只不过是我们的本土化改良罢了。

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不再像最初的时候渴望在网络中仅仅拥有一个虚拟的身份,让自己过着二元或多元并立的生活了,个人隐私的大方公开成为了趋势,仿佛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的想要把自己的一切生活都放在网络上,让人观看,以求达到内心中的某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或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荣感。网络的便利放大了人们心中对于虚荣的渴求,各种奇形怪状的人都幻想着自己成为一定程度的“明星”,为人瞩目。

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称Facebook是“人类发明的最令人震惊的间谍机器”,他说:“在这里,我们有世界上最全面的关于人以及其人际关系、姓名、住处、相互间的交流、亲属的数据库,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被美国情报机关获取。”这种个人社交圈的转移成为这个时代的趋势,在年轻人当中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你追不上周围人的脚步,如果你不试着融入周围人的社交方式,你就成为了异类,并将会被他们遗弃。社交形式的更新换代已经变成了一种时髦,跟不上时髦的就会被淘汰,但是我觉得时髦的东西都不长久,而且还带有轮回性,当一种时髦更新换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自然不自然的走向复古。

奥斯卡·王尔德说:“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我们无法忍受,以至每不到六个月就换一次。”在现在这个社交形式时尚化的阶段,似乎也在印证这个标准。人们玩博客觉得内容繁多,于是来了个极致的精简,搞成了140个字的微博,搞着搞着发现微博似乎又内容太少了,于是来了个轻博,再往后是不是还会发现轻博也不够发表足够有深度的内容了,再回归传统博客?时间可以证明一切,而时髦这东西,想要追上它的脚步,太累了,与其去盲目的追,不如置身事外的观望。




虚拟的网络中,是否存在真情?真实的世界中,是否尽是虚伪?网络中的社交,社交中的网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男男女女,浑浑噩噩。
——玄曦皓 ■ 题记

互联网的面市,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在我们身边,从最开始BBS、论坛中的胡吹海侃,到后来QQ的即时在线聊天,再到后来人人网的真实曝露,一次次的技术变革也带来了一次次的网络社交形式变革。当然,我们所用的这些也都只不过是脱胎于国外的创新,以上的几种形式只不过是我们的本土化改良罢了。

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不再像最初的时候渴望在网络中仅仅拥有一个虚拟的身份,让自己过着二元或多元并立的生活了,个人隐私的大方公开成为了趋势,仿佛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的想要把自己的一切生活都放在网络上,让人观看,以求达到内心中的某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或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荣感。网络的便利放大了人们心中对于虚荣的渴求,各种奇形怪状的人都幻想着自己成为一定程度的“明星”,为人瞩目。

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称Facebook是“人类发明的最令人震惊的间谍机器”,他说:“在这里,我们有世界上最全面的关于人以及其人际关系、姓名、住处、相互间的交流、亲属的数据库,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被美国情报机关获取。”这种个人社交圈的转移成为这个时代的趋势,在年轻人当中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你追不上周围人的脚步,如果你不试着融入周围人的社交方式,你就成为了异类,并将会被他们遗弃。社交形式的更新换代已经变成了一种时髦,跟不上时髦的就会被淘汰,但是我觉得时髦的东西都不长久,而且还带有轮回性,当一种时髦更新换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自然不自然的走向复古。

奥斯卡·王尔德说:“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我们无法忍受,以至每不到六个月就换一次。”在现在这个社交形式时尚化的阶段,似乎也在印证这个标准。人们玩博客觉得内容繁多,于是来了个极致的精简,搞成了140个字的微博,搞着搞着发现微博似乎又内容太少了,于是来了个轻博,再往后是不是还会发现轻博也不够发表足够有深度的内容了,再回归传统博客?时间可以证明一切,而时髦这东西,想要追上它的脚步,太累了,与其去盲目的追,不如置身事外的观望。




《觅踪》:不明真相的围观

所有人都爱看热闹,于是在网络中,如何制造热闹,如何吸引大众的眼球就成了恒定不变的发声诉求。网络时代是眼球时代,身处网络的人不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想获得别人的关注。有些人会采用厚积薄发、真知灼见、踏踏实实的做法,吸引到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形成交流的桥梁;而有些人则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不要脸皮地用各种手段来炒作、来煽风点火,来推销自己。《觅踪》围绕着眼球效应的网络时代定律展开剧情,构造了一个关于“点击率”引导虐杀走向的冷峻故事,告诉我们,不明真相的围观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罪。

从故事来看,本片很像网络版的《电锯惊魂》,只不过核心要义做了更改,不再是惩罚性的杀戮,而是点击率决定生死的网络标准。当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时,杀人的步调就会变得更加迅捷,网络直播,全球同享,可谓眼球经济的有力嘲讽。我们上网时,往往会不自觉的卸下自己的任何防备和伪装,因为可以用不为人知的身份去做很多自己在现实中不会做的事情。比如平日里清高无上的人也许会在某个色情论坛里与人畅聊,虽然你不知道和你畅聊的是男是女,是人是妖,但是却得到了相当的满足。这种第二身份带来的无拘无束是虚拟的网络提供给人们的“真人秀”舞台,在这里,你可以用最真实的丑陋面对众人,面对自己。

《觅踪》的结尾也用一个戏谑性十足的设计再次印证了这个真理,一把手枪结束了这场直播的杀戮,却还有网友留言说:“我该如何下载这段影片?”看热闹真的是不嫌事大。

[影片资料]

片名:觅踪 Untraceable
年份:2008
片长: 100min
国家/地区:美国
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Gregory Hoblit
编剧:艾利森·博内特 Allison Burnett
马克·布林克 Mark Brinker



《社交网络》:信息化核弹

Facebook的走红代表了社交网络进入了崭新时代,马克·扎克伯格的异军突起代表着“信息人”或说“网络人”时代的到来。恰如影片所说,这是我们的时代。只是我们的时代究竟是谁们的时代,究竟是人的时代,还是机器的时代。当人的思维模式渐渐向机器靠拢,当人的生活方式渐渐机械化,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只剩了机器构建的渠道,我们将会变成它们,人们将会变成机器人们。

作为Facebook的本土化模仿者的人人网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个年轻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空间里自顾自的上传着各种照片、主动曝露着各种隐私,所有人都试图在网络空间里体会万人围观的虚荣设想。同时,也暗含着人自身所具有的异性交往心理暗示。《社交网络》中借由马克·扎克伯格之口说出了这样的社交网站能够建立起来,能够受人欢迎的真相或本源:“关系状况,性取向,这就是大学生活的中心。有没有妞,有没有帅哥可以上,为了这个,人们上某些课程,坐某个位置,做特定的事情,去特定的俱乐部。那就是Facebook的一切,他们之所以会登陆,因为在上面有很大机会能够泡到妞。”马克·扎克伯格本人则说:“我创建Facebook就是为了用来方便泡妞的。”



记得从前和朋友说,人人网就是“自恋者的透明橱窗,捕猎者的公开猎场”,羊群与狼群同时涌动的场景蔚为壮观。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用过这东西,想必以后也不会用到。这部电影用足够的篇幅介绍了现代化网络社交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充斥着阴谋与爱情,谎言与真相。饥渴的男人女人们如获至宝,纷纷步入其中,难以回头。

[影片资料]

片名: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
年份:2010
片长:120min
国家/地区:美国
导演: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鲶鱼》:在网络里模拟人生

在大卫·芬奇高调的推出Facebook掌门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传记电影《社交网络》的同一年,小成本的类纪录片《鲶鱼》也悄悄面市了。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充满了诸多难以名状的要素,比如网络社交、比如阴谋欺骗、比如虚拟人生,凡此种种,似乎都让《鲶鱼》成为了一部很酷、很潮的电影。

如果单看影片讲述的故事,似乎和我们离得很近。也许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网络上交到了网友,你们密切的聊着天,嘘寒问暖,乃至于推心置腹。你将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透过虚拟的网络传达到对面的屏幕上,与一个你自认为非常了解,而且脑海中有既定假设的人分享你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你们见面了,结果发现,屏幕对面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人,于是,见光死的事情就发生了。这种偏差,大抵只是你觉得她或他应该是漂亮的、英俊的,亦或是妩媚的、成熟的,可是现实中却差了那么一点,或是差了许多。可是,假如你见到的这个朝思暮想的她或他只是个虚拟的人物,只是另一个人臆想或塑造出来的人物,那么你会作何感想呢?



《鲶鱼》就通过这样一个真实到触手可及的故事来告诉人们,网络很虚拟,交友须谨慎。你自以为对面的那个人是自己百求不得的梦中情人,可是事实却有可能是你最为讨厌的那种人。虚拟的网络,虚拟的社交,虚拟的世界里,何必付之真情。

[影片资料]

片名:鲶鱼 Catfish
年份:2010
片长:94min
国家/地区:美国
导演:亨利·朱斯特 Henry Joost



《电子情书》:线上知己,线下死敌

这部于1998年上映的电影已经在用一种在当时很新潮的方式来诠释爱情,两个陌生的男女通过互联网相识,并且开始愿意向对方倾诉自己内心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可是现实往往弄人,实际上两个人是在商业上彼此竞争的对手。于是在这样矛盾非常尖锐的关系中,一场好戏就上演了。

可以说《电子情书》是个理想色彩过于浓厚的电影范本,所有的巧合都被两个人撞上了,只为了在最后造成情感上的渲染和升华。两个人通过Email联络,用一种虚拟的身份做了好友,这种存在感本身是值得质疑的,就像我们现在总是同时拥有各种身份,你是现实中的你,你或许是某个论坛里的活跃分子,你或许还是某个热度很高的博客的博主,QQ的身份,MSN的身份,人人的身份,各种身份,你几乎都可以搞一个,在网络时代,我们真正做到了“分身有术”,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同时拥有多重身份,男女不限,物种不限。



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两种身份的并存,以及网络和现实的交融与对立带有很强的极端性,一边是知己,一边是死敌,能够凑成这样的关系想必两人也着实很有缘分。在绝对理想化的设置下,爱情变得有点轻飘飘,软绵绵了。

[影片资料]

片名:电子情书 You’ve Got Mail
年份:1998
片长:119min
国家/地区:美国
导演:诺拉·艾芙隆 Nora Ephron



《信任》:不要贪恋虚拟的美好

实际上这部电影假借了一个网络社交与被骗的例子来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在这场看似低幼却又相当普遍的骗局中,我们能够看到涉世未深且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是如何的天真与单纯,她们的心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信任,以为一切都是美好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片中的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毫无防备的价值判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试想,假若一个不完满、有缺憾的家庭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给年幼的孩子灌输进天下大同的美好观念的。因此,父母对于子女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也成为了《信任》中试图给观众留下的问题。虽然青春期的所谓叛逆是这场悲剧的本源,但堤防心的缺失与价值观的偏颇是不是也可以归咎到父母教育的不利上呢?



虚拟的网络里,面对的是虚拟的人,即便什么资料都有,照片什么都有,可还是应当提高自己的防备心。一个14岁的女孩在一个处心积虑且经验丰富的骗子面前就是一只“肉鸡”,全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抵抗力。等到悲剧发生了,才恍然大悟,父母是对的,他们才是最亲的人,外面的世界不是很精彩,而是很险恶,这就有点为时已晚了。

[影片资料]

片名:信任 Trust
年份:2011
片长:106min
国家/地区:美国
导演:大卫·休默 David Schwimmer
编剧:安迪·贝林 Andy Bellin

10部有关网络社交的电影推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10部有关网络社交的电影推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10,推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