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巴顿·芬克》观后感,结局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巴顿·芬克》观后感,结局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巴顿·芬克》观后感,结局点评的正文:


   大概在半年之前就已经看过这部片子了,当时粗略的翻看了一下别人写的影评,写的多很好。但总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尽管感觉到意犹未尽,于我个人而言,却并不能添加些什么新鲜的猛料。近来读一本书,看到一句话,电影这门艺术既带有像戏剧一样的大众普适性,有充斥着小说一般的个人白日梦。于是我终于释怀了,对于此片,也就姑且写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首先从这种海报说起。一只蚊子在作家的额头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以我个人的浅见,这个阴影似乎是有着两种意思的暗示,一种是对于电影情节本身的暗示,或许电影所讲的只是一个年轻作家的幻象情景;另一种暗示似乎是对作家创作本身的暗示,意即所有的创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现实进行夸张的过程。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从男主角开始入住到旅店开始,就已经处于一个非现实的想象状态中了。至于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主要源自在电影中两次出现的海水拍打礁石的镜头。对于这两个镜头的理解,我偏向于认为这是影片中的男主角作家巴顿芬克对于个人艺术创作的两次领悟过程的转折点,而且这两个镜头也同时作为引出这两段幻象层次关系的转折镜头。
  
   下面来分段进行阐述:
   我粗略的将影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巴顿芬克的作品获得成功,他的叔叔建议他好莱坞赚钱发展。在第一部分中发生的事情,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事情。
   第二部分,巴顿芬克只身来到洛杉矶,开始经历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直到他离开旅馆为止。个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巴顿芬克的第一层幻象。
   第三部分,影片最后,巴顿芬克提着那个盒子来到海边,见到女郎,直至影片结束。个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巴顿芬克的第二层幻象。
  
   针对以上的三部分,影片着墨最多的毫无疑问是第二部分。在具体描述第二部分内容之前,首先来对三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下分析。第一个部分是引出整个故事的起点,为整部电影奠定了一个基础,也顺便引出了之后的剧情。这里比较吸引我的一点是:巴顿芬克在与加兰叔叔的对话中提到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理想。以我个人的浅见,巴顿芬克的理念旨在于从最为普通的人身上提取最为艰深的人生哲理,也就是说他的创作理念是要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灵魂,而同时他的叔叔劝他要现实一点,因为平淡无奇的生活遍地都是,而赚钱的机会,或许错过了就不再有了。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催生了作家本人灵魂上的斗争。于是第二部分接踵而至。
  
   关于第二部分的具体细节,下文还将讲到。这里提两点。
   一点是关于巴顿芬克所需要创作的剧本本身,是要讲一场摔跤的故事,在第二部分的末尾,通过电影公司老板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出,作家最终将这部剧本写成了有关于灵魂角力的故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第一部分里提出来的作家本人对于两种成功观本身的矛盾:一种是获得金钱,一种是达到自己理想的创作境界。
   另外一点,在第二部分中反复出现的那幅挂在墙壁上的画,最终真实的出现在了第三部分中。从影片的表现手法上来讲,这幅画是作家所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状态,而最终他达到了这个状态。
  
   在第三部分里,作家问了海滩边的美女一个问题:Are you in pictures?一层的意思是问:你是电影演员吗?而美女的回答让人感觉很奇怪:Don't be silly。于是这另外的一层意思或许就是:你是真实的吗?你是画上的人吗?美女的回答似乎暗示着作家已经真正的达到了他的理想状态。
   因此从总体上来讲,三部分的关系是,首先第一部分引出了作家本身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复杂的感觉,第二部分讲了作家在这两种矛盾之间进行挣扎与斗争的过程,第三部分暗示作家达到了自己理想的状态。至于为什么我认为第二与第三部分均是非真实的,这就需要从第二部分入手,细细讲来了。
  
   第二部分由作家入住酒店开始。首先酒店的风格颇让人觉得诡异。从地下室中走出来的前台,奇怪的是,这家酒店从始至终出现的都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其中一位就是这位前台Chet,而另一位,则是开电梯的老Peter。影片的一开始,Chet就问了作家一个问题:这就是您全部的行李吗?作家回答:其他的一些正在路上运送。而颇让人感觉奇怪的是,从始至终,在影片中,作家的全部家当就只有那两个箱子,那所谓的正在路上运送是个什么意思呢?作家的那句话似乎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并不打算在这里久留,但是事实的境况或许会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这也许也是影片的一个暗示。
   然后影片引出的是作家的老板,这个老板语速很快,而且毫无逻辑可言,极尽谄媚之能事,却又极具两面性,可以说是满口语言,同时却又诡计多端。这个老板的形象在影片中暗指的似乎就是作家在寻找理想状态时所遇到的阻力,那些刻薄尖酸的现实。紧接着,本影片的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出现了,那就是作家的隔壁房客Charley。charley自称是一个保险推销员,从影片的内容来看,Charley其实象征了作家心目中的那些最为普通的人,这是作家本应该最为关心的一群人。作家将查理当做了知己,向查理倾诉理想,同时让查理帮忙处理烂摊子。但与此同时,影片中不断反映出作家与查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指身体上的矛盾,而是指,本应是最为关心的对象,但是从一开始,作家首先是讨厌查理弄出的噪声。从影片第二部分的结尾处查理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谓从生活中挖灵感的作家,如果其本身早已脱离了生活,那么这一切都只是痴人说梦罢了。正像查理所说:“你以为你知道什么是痛苦?你只是一个带着打字机的游客罢了。而我住在这里。”言下之意,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只匆匆的走马观花一番,而没有真正的体验其中的痛苦以及种种感受,却期许能从中创作出最为伟大的戏剧,这一切只会让人感觉到讽刺罢了。
   查理作为反讽作家理想的角色出现,我个人的理解,也最终引导作家走上了自己的理想状态。而被熊熊大火烧掉的酒店,也预示着作家封闭在自己思想中的挣扎宣告结束。查理的角色旨在对作家本身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恶意的毁谤,而是对于作家本身犹豫不决的心态的一种否定。相对于查理而言,影片中另外一个人物对于作家来讲也尤为重要,就是那位女秘书。影片通过巴顿芬克所崇敬的作家Mayhew引出了女秘书,而芬克发现Mayhew只不过是一个在酒精中逃避自我的懦夫,对于女秘书的情感,则是从第一次见面就奠定了。这里,梅耶其实是芬克未来的一个暗示,丧失灵感,用酒精麻痹自己。至于女秘书,影片中她是作为芬克的灵感来源而出现的。这一点从凶杀案后开始变得明朗起来。由情节的进展可以推测出当查理暂时离开时,所留下的是那个盒子里,装着的肯定是女秘书的头。而当芬克将那个盒子放在面前时,他开始文思如泉涌,不知疲倦的写作。在第三部分中,当海边的美女问起芬克,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个盒子是不是属于他时,他都回答了不知道。也就是说其实他对于这个盒子尽管非常依赖,但他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地方,对于芬克这个作家形象,其实颇有些白日梦的风格,意即芬克本人或许更执着于用梦幻构建自己的理想,或者是寻找一种冥冥之中的灵感,而没有真正的体验过生活。
   至于女秘书的死,影片中的暗示凶手应该是查理。首先是查理对于可以通过下水管道听到男女交欢时的声音,另外一点,是两个警探对于查理作案工具的描述:散弹枪。而女秘书的尸体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这里,查理为什么要杀掉女秘书呢?如果他是仇视交欢的人,他应该把芬克也杀掉才对,但是他只选择了杀掉女秘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我的假设,查理作为芬克思想中批判芬克的存在,他的作用旨在于除可能引导芬克走向堕落的所有因素,因此他杀掉了女秘书,因为她是芬克求助的对象,来自外界的灵感来源,这种灵感或许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的。尽管芬克最后依然对那个装着头颅的盒子恋恋不舍,但或许尽管他自己不明白,他其实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感,而这个灵感并不只是来自于那个盒子。
   影片的另外两个情节,一是当查理在烈火中跑向警探时,他大声喊着:I'll show you the life of the mind。他为什么要喊这句话,而这句话的意思,正是象征着真正的生活向那些企图将芬克脱离现实生活的意象进行反抗。而当查理用枪指着警探的头时,他说了:hey,hitler。这句话与他喊出的那句话呼应起来,意指意志的力量在于不断抗争,而不在于独断专行。另外一个细节,是当芬克终于写完了作品,然后一个聚会上狂欢。芬克对着海军小伙大声喊着:我是造物主,思想是我的制服。这也与影片中的另一个情节呼应了起来,那就是当芬克拿起旅店里的圣经时,他发现圣经的一部分内容竟然与他一开始写的小说的内容一模一样。关于圣经的另外一个细节是,梅耶先生的那本书,叫做尼布甲尼撒,此人作为鼎鼎大名的巴比伦国王,在圣经中也有出现,影片中也有镜头。此细节代表着其实作家本身的觉醒,借由圣经的暗喻,他明白了自己才是自己的造物主,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部电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穆赫兰道》,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可能是影片的暗示不够,在构思这篇影评的时候,其实还是总也找不到能够完全无懈可击的解释方法,在文末,姑且就称这部电影为:一个作家的白日梦吧。
 

《巴顿·芬克》观后感,结局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巴顿·芬克》观后感,结局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巴,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