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乌鲁木齐的天空》影评:演绎城市情怀

影视台词 > 影评 > :《乌鲁木齐的天空》影评:演绎城市情怀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乌鲁木齐的天空》影评:演绎城市情怀的正文:

乌鲁木齐的天空影评

导演: 西尔扎提·亚合甫
主演: 曹曦文 / 于滨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维语
上映日期: 2011-05-08(中国大陆)
片长: 98分钟
又名: 边城往事 / 三十七号大院 / 同一屋檐下 / 乌鲁木齐 / Under the sky of Urumqi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刘沛(于滨饰)是一个年轻的画家,一幅作品让他成为了当时批判的对象,当所有人都远离他时,只有贾如云(曹曦文饰)一直陪在他身边默默的照顾他,并不顾别人的眼光嫁给他,最终两人经历重重困难相互扶持携手一生。故事跨度半个世纪,展现了新疆各族民众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维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影评:

作为今年向中国共产党90周年献礼的全国十五部重点影片之一,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的《乌鲁木齐的天空》率先在4月下旬揭开面纱,5月起,将陆续在全国各省市上映。

近年来,聚焦新疆过去大杂院生活的文艺作品成为一条风景线,从几年前的话剧《马市巷里的老院子》到去年的《大巴扎》,新疆浓郁地方特色和城市变迁的沧桑感成为一种标志性的东西。过去还可以说那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丝人文情怀,一种创作路子,但今时今日,一再把乌鲁木齐的风情和人情味推到大众跟前,成为再次解读的焦点,似乎有了一些变化,至少是加重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于是,今天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来的《乌鲁木齐的天空》,其片名和前面提到两部话剧相比,呈现出“三级跳”,小院子和大巴扎已经在扩大辐射面,从大巴扎再到乌鲁木齐,更是成为一种象征。

电影有符号学的说法,所以也能够以小见大。其实,《乌鲁木齐的天空》片中反映的也就是甜水井一号大杂院中一些人的喜怒哀乐,但是电影能够动用的技术手段比话剧是强大很多。而且通过60年代与21世纪两个时空反复交替,更强化观众对这个城市变化的认识。街道、建筑物、交通工具、环境、年龄和身边的人都在变,但是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随着时间在共同增长,共同加深的,这一份厚重的情怀是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

虽然《乌鲁木齐的天空》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影片的主人公还是刘沛和贾如云这一对。年轻时的刘沛是从内地偷偷跑到新疆的,因为对美术有着执着的爱好,影响到身边的人,从贾如云到更多的甜水井一号的那些邻居,用美去诠释了生命中真诚和善意,一开始入驻这个大杂院时,不同民族的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小摩擦,但是刘沛与贾如云逐渐改变了大家。而同时,大家也把他们当做一家人。但是,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而且深深改变了甜水井这些人的命运。

打馕师傅马合木提一家是最初甜水井的主人,勤恳善良的马合木提接纳了众多的邻居,感情深厚,哪怕刘沛在那个年代显得有些“来路不明”,但通过刘沛的一支画笔和真诚的心灵,还是让大家成为亲如兄弟的一家人。马合木提的女儿茹仙古丽在学画的过程中因为一时赌气惹出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导致刘沛后半生种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也和甜水井的老邻居结下许多“恩怨”,到老越发明显。

在60年代和21世纪,看起来两段时空的故事主线都很清晰,但画面和场景显得颇为凌乱。60年代反映刘沛融入大杂院生活遇到波折和与贾如云的爱情线索还是蛮突出的,但老年时期与贾如云的磕磕绊绊和老邻居的心结化解显得太刻意,没有《大河》的两段时空显得条理清楚,甚至新时期一些刻意反映乌鲁木齐的城市样貌还引起观众误会是不是植入广告的嫌疑。

不过,《乌鲁木齐的天空》相比2009年的《大河》,演员阵容相对更好,李建新、于滨和曹曦文都贡献了很不错的演出,就连片中回族马万喜夫妇也让观众印象深刻。尤其曹曦文的表演相当抢戏,这也看出主创虽然把刘沛视作主角,但这个文艺青年的人物性格比较安静(当然可能也有他知道自己被划为右派的缘故),而贾如云这个人物个性鲜明,反而让曹曦文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两个人的感情戏中,贾如云一直占据主动,刘沛受到冲击后,就处处受制于人。而老年时候,贾如云坐上了轮椅,画面一直围绕刘沛,李建新的表演也得到充分照应,尤其刻画内心世界的苦闷,体现了他精湛的演技。

作为一部想要塑造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重层面的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反映了主创人员高尚的追求。但整体观摩下来,占重要主线的是刘沛和贾如云的情感线,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说,主要是刘沛揭开心结的一个人的内心变化。仿佛和“乌鲁木齐的天空”这样的高概念并无太多瓜葛。实际上这一部影片应该未必有第一号主角,同时也该把马合木提一家,马万喜一家,哈萨克族牧民乃至蒙古族警察统统充分刻画,形成一部“群戏”,类似于当年南斯拉夫《地下》那种形式的影片,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城市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反映出他们各自的追求和奋斗。从大家共同的生活和工作的碰撞中,也才能窥见主创所希望反映的各民族同胞共同拥有的“乌鲁木齐的天空”,而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围绕刘沛与贾如云打转的波折人生。

包括编剧张冰在回答媒体采访也说到,这个戏前后经过数次改动。单单从名字《三十七号大院》、《同一屋檐下》、《边城往事》、《乌鲁木齐》到今天的《乌鲁木齐的天空》,这样繁复的变化,也说明创作上有着良好的初衷,但最终形成的影片是带着不少遗憾的。自治区宣传部施生田副部长和天山厂张毅刚厂长一再强调这是一部新疆出品的民族题材的影片,《乌鲁木齐的天空》从外观看是如此,细看影片就会发现不完全是,故事的焦点有民族情谊的成分,但故事的主线由始至终都在刘沛和贾如云身上,甚至内地有媒体的宣传都称这是一部爱情电影(见《北京青年报》)离领导要求和宣传的说法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说明还需要新疆电影人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疆题材电影,真正反映出不同民族同胞的时代精神,代表“乌鲁木齐的天空”的美好和阳光灿烂。

文/和运超

《乌鲁木齐的天空》影评:演绎城市情怀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乌鲁木齐的天空》影评:演绎城市情怀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乌,情怀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